2022年最热赛道之一!融资额或再创新高 头部机构全线入场 合成生物为什么突然火了?

《科创板日报》6月19日讯(记者 朱洁琰),2022年过半,在过去半年时间里,合成生物无疑是一级市场中最火热的赛道之一。

据SynBioBeta统计,2021年,全球合成生物初创企业融资达到180亿美元,一年的融资额接近此前12年间(2009年至2020年)获得的所有投资金额,而今年这个记录可能还会再创新高。

仅看国内,合成生物更是炙手可热——据星矿数据统计,2021年至今有近30家合成生物公司宣布融资,国内的头部投资机构几乎全线入场:高瓴投资了蓝晶微生物、引航生物等;红杉投资了衍微科技、微构工场等;经纬投资了恩和生物、微元合成等公司。

image

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说,当下合成生物学领域技术、资金、政策导向都有,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

什么是合成生物?

所谓“合成生物”,是人类利用工程学的方法将一系列基因组件设计、组合,像组装汽车一样一步步构建零部件、再拼装组合,最终制造出满足人类需求的生物体。

作为一项底层技术,合成生物跨学科、跨行业,应用场景广泛,可应用在医药、农业、能源、消费品等领域。

“合成生物技术很可能会成为人们发掘新材料的源头,带来未来物质生产的新模式。”蓝晶微生物联合创始人、CEO张浩千曾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蓝晶微生物是国内率先进入产业化的合成生物学公司,该公司B系列融资总额已达15亿元,创下单笔融资行业记录。

张浩千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理解合成生物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需求出发:一个是低碳,一个是功能化差异。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统一的诉求,我国政府规划中也提出了要在2060年实现 “碳中和” 的长远目标。

“低碳就意味着,我们生产物质的基本方式要有所改变。改变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原料,我们是不是可以将化石燃料替换成生物质原料?”张浩千说。

此外,消费升级催生出了第二个需求,张浩千指出,现有的物质材料需要更多功能化差异的东西,比如代糖之于传统蔗糖。

合成生物公司正在做的事就可以理解为怎么去满足上述两个需求。张浩千表示,蓝晶微生物就在开发各种微生物合成有功能化差异的新分子和新材料,以满足客户对于低碳和新材料的需求。

至于市场规模,根据CB Insights的分析数据,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在2019年已达53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将超过189亿美元,2019-2024年复合增长率达28.8%。

为什么会在这两年突然爆火?

合成生物学在资本市场的爆火,可以说是政策和技术的共同推动作用。

张浩千在近期的一场行业活动中指出,合成生物学的底层技术主要是基因测序、基因编辑、基因合成三部分,这三部分在过去10年间成本下降了1000倍,甚至更多。这就意味着原本只有大药企能支撑的研发行为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合成生物学的初创公司也才有了机会。

站在投资机构的角度,绿洲资本投资负责人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绿洲资本从2021年上半年就开始关注合成生物行业,“因为我们的核心是长期关注数字化对产业改革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在材料学上有很多创新,有些材料通过过去的化学法在向生物法做升级,于是我们意识到合成生物有变革的大机会。”

对于这两年合成生物学领域的融资事件频现,上述投资人指出,大部分合成生物公司融资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研发和生产制造。“我们也认同这两个方面都应该覆盖,因为作为一个生物方法,是要和化学法去比拼成本的,因此合成生物公司既需要在生产制造上去做供应商的具体改进,也需要反过来在研发上去做菌种相应的升级。研发和生产是相互循环的,合成生物不能只研发不生产,也不能只生产不研发,这是这个产业的一个特点。”

另一方面,一级创投市场的热情也传导到了二级市场。近两年,全球范围内有一波合成生物概念公司登陆资本市场。

2021年8月,美国合成生物公司Zymergen(NASDAQ:ZY)在纳斯达克上市,首日市值几近36亿美元。2021年9月,合成生物企业Ginkgo Bioworks(NYSE:DNA)登陆纽交所,为史上最大SPAC并购交易之一。

中国的合成生物概念公司也在被市场挖掘和追捧。分别于2020年、2021年登陆科创板的凯赛生物(688065.SH)、华恒生物(688639.SH),主要产品是生物基尼龙和生物合成氨基酸。上市时,凯赛生物的发行市盈率达到120.7倍,而华恒生物在2021年4月IPO发行价格为23.16元/股,到年底股价一度摸高至139.5元/股。

截至当前,华安证券、天风证券、招商证券、西部证券等均推出研报覆盖合成生物学。

政策打造合成生物产业高地

今年5月10日,中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发布,在资本市场已经火了一年多的“合成生物”概念再获政策利好。

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并列出了具体的重点攻克领域,以及政策支持方向。

事实上,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地多部门近年来都有发布鼓励合成生物技术发展的文件。从区域产业发展来看,上海、深圳、天津三个城市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发展迅猛。

2008年,中科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在上海成立,这也是国内第一家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2015年,上海地区的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组建了合成生物学创新战略联盟,以发展协同攻关的战略网络。

2021年9月,上海首家合成生物产业特色园区“南大合成生物产业园”正式揭牌,将实现创新企业“苗圃—孵化器—中试加速—产业化生产”的功能布局。

再看深圳,2017年12月,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成所正式成立。2019年1月,合成所以“院所共建”的形式牵头建设的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正式成立。

2021年10月,深圳光明区推出全国首个合成生物专项扶持政策,对落户光明区的合成生物企业、科研机构进行相应扶持。

天津大学牵头的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牵头的国家合成技术创新中心则是天津的两大生物学重要基地。

不过,在行业爆火之下,业内仍有共识:合成生物产业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国内的初创公司大多还没进入到产品真正落地的阶段,主要是小规模的开发应用。

绿洲资本投资负责人也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底层技术已经成熟,但目前没有看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原因,还是由于部分元素的生产成本导致的,和传统的方法相比,没有产生结构性的突破。“但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相信未来5年内,这个领域就会有结构性的变化。”

财经

医药投向标|OK镜销售终端有望迎来松绑 辉瑞Paxlovid又一临床失败 力品药业冲刺科创板IPO 默达生物完成上亿元融资

2022-6-19 15:19:17

财经

中金公司新设资管子公司收证监会反馈,与中金基金的同业竞争关系备受关注

2022-6-19 15:29:04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