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张明扬:读书不要读出鄙视链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世界阅读日。读书,又成了当下的热门话题。你读书了吗?读了什么书?怎么读的?光是这几天在朋友圈里晒出来的书单,就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就在几天前,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纸质书的阅读量又下降了。于是,又有人担忧起中国人为什么不读纸质书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样的说法纯属为赋新词强说愁,甚至还算不上什么新词,每年的世界读书日都会拿出来哀叹一番,然后继续捧起手机刷朋友圈。

我是一个爱读纸质书的人,也真诚地认为纸质书才是阅读的中心。但是,我一点都不敢将这一逻辑推向极致:只有读纸质书才算是“读书”,只有读书才算是“阅读”。

根据此次公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低于2018年的4.67本。虽然下降幅度微乎其微,但好歹也是下降了,我也并不想为此辩护什么,纸质书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并且,在日本,这一数据是11本书,韩国9本,美国7本,法国8本。

但是,还有另外几组数据:中国2019年的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为81.1%,而2016-2018年才分别为79.9%、80.3%和80.8%。

谁说中国人不阅读了?只是中国人的阅读转向数字化特别是手机阅读罢了。数据显示,2019年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9.3%,远高于2018年的76.2%和2017年的73.0%。

当然,数字阅读手机阅读并不意味着读书,其中也包括大量的“碎片化阅读”。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2019年的图书阅读率为59.3%,较2018年59.0%上升了0.3个百分点。

总之,认为纸质书阅读一定比手机阅读高级,太过绝对。坦白说,疫情前后,我也通过某个读书APP看了大量的电子书,其中还包括《鼠疫》《血疫》《瘟疫与人》这些网红书。

如果说手机读书有问题的话,也不在于阅读质量本身,我真的不知道用手机看和用书看有什么形而上的玄妙区别,毕竟现在手机阅读都可以做笔记了。

并且,我认为手机读书的最大好处是:如果你拥有某种手机依赖症,很难长期离开手机“生存”的话,你摆脱“杀时间”和碎片化阅读的方式并不是发个“以后少看手机”的不靠谱毒誓,而是下个读书APP,在手机上进行高质量系统化的阅读。人何必为难自己呢?

当然,有些人连读书APP也不用,他们“听书”。这次的数据显示,2019年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30.3%,而2018年还只有26.0%。

我个人并不很经常听书,这也只是个人习惯罢了,但是,有人认为听书比读书“低人一等”,未免也有点武断。听书自然有自身的一些劣势,比如不方便记笔记,容易走神,艰深的书很难听得下去。

不过,听书对于开车、跑步等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是读书无法替代的。事实上,从宋元时代以来,中国很多传世古典名著都与说书和“话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听书”是很多古代普通人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没有“听书”,可能就没有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更重要的是,读书和听书之间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高低之分,更不能成为建立鄙视链的理由,阅读这么好的事,只要你能找到自己的方式与之发生连接,怎么样都值得肯定。

不知从何时开始,读书也有了鄙视链:读繁体竖排书更高级,读陈寅恪怎么可以看横排简体版呢,丢不丢人啊;读纸质书比读电子书更高级,据说电子书没有那种只有读书人才能理解的神秘书香;读书比听书更高级,听书都是智商税……

在这一层层的鄙视链条下,我们很多时候慢慢就忘记了读书的真意,一边大喊“只有纸质书才是读书”,一边在微信朋友圈消磨时间。

我还是更喜欢纸质书,但我更焦虑的从来不是中国人用什么方式与书发生连接,而是你是否想过一种智识的、审美的、有道德感的生活。

时事(存档的分类)

马上评丨宿舍偷情跳窗死亡,店主被判十年半,凭什么?

2020-4-23 0:08:57

时事(存档的分类)

方方被骂上热搜第一,方主席为什么惹众怒?

2020-4-23 0:09:03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