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N卡设置、游戏延迟

游戏玩家都希望有一个性能稳定、延迟低、画面表现优秀的PC体验。

如何通过设置,来更好的平衡体验。

本文包含:N卡设置浅析,关于延迟的小知识等


一,N卡控制面板设置

如果驱动非常老的话,可能会缺失一些功能。可以前往Nvidia官网,下载一个适合自己硬件及系统的驱动。较新的驱动可能包含新功能,以及对新游戏和新硬件的支持,可根据需求选择。

建议安装时选择清洁安装,恢复默认设置。如果出现新装驱动后性能大幅不稳的情况,建议重新安装。

DCH驱动不包含N卡控制面板。Win系统可能会自动安装,或需自行前往WIN10商店搜索下载。

-下面是一些简单的预前设置:

1,“显示”栏目

①“更改分辨率”

首先调整分辨率、刷新率。调整为合适的即可。

分辨率,也就是显示器可以显示的像素点的数量。同等尺寸大小的显示器,一般分辨率越高,显示越清晰。但也要考虑亮度、对比度等。

分辨率对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提高分辨率,会增大对显卡的压力,从而可能不同程度的降低帧数。

刷新率,显示器每秒可以显示的完整画面的最大数量。在同等帧数下,一般刷新率越高画面观感越流畅。但也要考虑显示器的响应速度,还有帧延迟波动带来的视觉不连贯等。

自定义,可以自定义显示器的刷新率,分辨率等,建议一般情况下不要动。可以能对刷新率进行超频。

调整分辨率、刷新率

关于下方的“使用Nvidia颜色设置”:

“输出颜色深度”:也就是色深,影响显示器可以显示的颜色总数。这里的颜色数量,指的是在显示器色域范围边界内的颜色数量,不要和色域混淆(色域指的是显示器可以显示颜色的范围)。较高的色深可以让色彩过渡更平滑,减少色彩断层的出现,但并不会让色彩更艳丽等。目前互联网上绝大多数的视频、图片以及很多游戏都不支持10bit及更高的色深,所以一般使用8bit色深就够。

“颜色输出格式”:一般有RGB、YCbCr444、YCbCr422。一般使用RGB或YCbCr444。

关于“YCbCr422”,如果受限于显示传输带宽,为了使用较高的刷新率及分辨率,可以使用此选项。会牺牲色彩显示,色彩边缘可能会有虚化,主要体现在文字边缘,游戏内一般不可察。

“输出动态范围”:如果使用HDMI线连接,可以考虑使用“完全”,DP线一般默认情况下就是完全。影响动态范围,暗部及亮部范围更广。

 

调整色深、颜色格式、动态范围

②“调整桌面颜色设置”

“色彩准确度模式”:一般不用调整。因为WIN10只能显示100%的sRGB色域,所以宽色域显示器在WIN10系统上使用色彩都是不准确的,颜色都是过饱和的,所以颜色自己觉得看着舒服就行了。追求色准,可以进行校色,但普通人不一定喜欢,这样可能会让色彩变得寡淡一些。

”应用色彩增强“:亮度、对比度、数字颜色格式(数字震动)。显示器本身素质决定上限,调整这些并不会突破上限,过度调整还可能会让动态范围被大幅压缩,得不偿失。数字震动,可以改善颜色寡淡。

③”调整桌面尺寸和位置“

主要是几种缩放模式:纵横比,全屏,无缩放,整数缩放

主要解决的是画面拉伸与模糊问题。无问题及特殊需求,选择无缩放即可。关于整数缩放,对于分辨率较低的老式游戏,可以使用此来改善。

”显示“和”GPU“缩放模式:显示就是显卡缩放完后再经由显示器缩放,GPU则不经由显示器缩放。


二,3D设置

-主要内容开始了:

1,”图像锐化“:

对画面进行锐化,提高观感清晰度。子选项:”锐化“就是锐化的程度,”忽略胶片颗粒“就是忽略对细小颗粒的锐化,”GPU缩放”,提供几个较低的分辨率,配合“锐化”,可以达到降低分辨率提高性能,并保持画面一定的清晰度的目的。GPU缩放效果不如AMD FidelityFX SR和Nvidia DLSS。GPU缩放一般不用,只打开锐化即可。

锐化设置推荐:“锐化”0.5-1.0,“忽略胶片颗粒”1.0。

2,”DSR“:老古董了,提高分辨率,然后缩放到显示器,目的是增强画面减少锯齿。一些老游戏可以试着用用。不建议使用。

3,“OpenGL渲染GPU”、“三重缓冲”:只对OpenGL应用有效,对吃鸡、彩六、APEX等不生效,一般不用设置此项。

4,“低延时模式”:

以前叫“预渲染帧数”。控制CPU发起的待渲染的帧排队列数,来达到降低渲染延迟的目的。

关于渲染延迟:CPU处理并提交新帧——待渲染的帧排队队列——GPU进行渲染

可以发现这里存在一个“待渲染的帧排队队列”,CPU处理完后交给显卡GPU,但期间可能存在一个积压,也就是说CPU处理了很多帧,但显卡来不及处理这些。而这些帧开始“排队”等待,轮到显卡处理自己的时候,可能已经过了些时间了,最终咱们看到的画面可能是CPU较早之前就准备好的了,而不是最近一次画面变化,所以存在一个延迟。而限制CPU的预渲染,减少排队数量,就可以保证显卡处理的帧是CPU近期才产生的,不会去处理以前的存货,从而降低延迟。

“低延时模式”的设置与使用:

选择“开”,排队为1。“超高”完全最小化队列。

配合”最大帧数率“进行锁帧。显卡GPU满载(占用率很高,如99%),排队等待时间会增加,会增加延迟。所以在出现帧数较稳定、GPU瓶颈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锁帧“来降低延迟:将最大帧率设置低于当前游戏的平均帧率,让显卡脱离满载。

可以将下面的”电源管理模式“选项,设置为最高性能优先,这样会让显卡保持较高的频率,面临可能存在的CPU瓶颈,可以尽快处理帧。

配合G-SYNC及垂直同步。G-SYNC在帧数低于刷新率时生效。打开G-SYNC,”低延时模式“设置为超高,并打开垂直同步,这将提供完全无撕裂的流畅画面,并最大可能的降低垂直同步的延迟,而且无帧延迟波动卡顿问题。

无垂直同步。打开低延时模式,锁帧到低于最大刷新率2至4帧,并打开G-SYNC。此种可以减弱撕裂,并再进一步降低大概10%的渲染延迟,而且无帧延迟波动卡顿问题。(无G-SYNC也可以利用RTSS的扫描线同步等方式减弱撕裂)

5,”多帧采样AA(MFAA)“:开启后替换MSAA抗锯齿,可以在尽量保持效果的情况下,减少性能占用。吃鸡等游戏用不到。

6,”FXAA“:快速抗锯齿,性能占用小,效果一般。建议关闭,开启FXAA会让画面略微变糊,并且效果一般,游戏内的抗锯齿本身也够用。

3D设置选项

7,”平滑处理“:建议不动,用应用程序本身的平滑处理就行。开启HDR后,如果游戏本身的平滑处理失效,可以打开”置换“。

8,”环境光吸收“:很多游戏不支持,可以查阅后设置。一般不用设置,吃鸡等游戏用不到。

9,”纹理过滤“:建议”各向异性采样优化“关,开启可能会有边缘闪烁,”负LOD偏移“锁定。

10,”虚拟现实“:VR的选项,吃鸡等用不到。

11,”垂直同步“:用来消除撕裂。

帧数不等于刷新率,就会出现不同显眼程度的撕裂。

①垂直同步:强制显示器刷新完前缓存的画面之后,才允许发生前后缓存交换,这期间显卡无法传递新的画面,帧数被限制在刷新率内。这样可以杜绝撕裂,但是如果GPU性能不足时,无法在显示器开始刷新前提供新画面,那显示器就会再重复刷新一次当前画面,导致卡顿感。也就是说如果显卡不能提供足够的帧数,不能保证帧数稳定达到刷新率,那就可能会出现卡顿。另外由于需要等待显示器完成刷新后才能交替前后缓存,还会出现显卡提供的后缓存开始”排队“的问题,导致一定的延迟。建议:帧数稳定高于显示器刷新率时,如果有消除撕裂的需求,可以打开垂直同步。

②快速垂直同步:快速指的是缓解垂直同步和三重缓冲的缓存”排队”造成的延迟。快速垂直同步本身包含了三重缓冲,所以没有再单独列出一个三重缓冲。因为三重缓冲本身也可能发生“排队”,也就是显卡提供的帧数远高于显示器刷新率,加了一个中缓存也不够用了,“排队”从两个变成三个了。而快速垂直同步进一步解决了这个问题,增加了一个“加塞”功能,显卡处理好后缓存的画面后,直接“加塞”中缓存,不用等,从而减少了“排队”造成的延迟。但由于中缓存被“加塞”了,也就是这一帧画面本来排着队要显示了,但突然被后来的画面代替了,所以画面少了一张,也就造成了两幅画面之间的时间间隔加大,形成帧延迟波动从而造成卡顿感。

③自适应垂直同步:帧率低于刷新率时,暂时关闭垂直同步,可以缓解卡顿感。

④G-SYNC:显示器刷新率来适应显卡提供的帧数,解决上述问题。

⑤扫描线同步:可以将撕裂移到屏幕靠近边缘的地方,让撕裂不明显。


三,关于延迟

因本文前面已谈到了“低延时模式”了,这里主要聊一下游戏内的NVIDIA Reflex。

NVIDIA Reflex,如今一些游戏已经支持该功能。

系统延迟(图源NVIDIA)

1,采用了两种主要的新技术:

NVIDIA Reflex延迟分析器,提供了从外设到PC再到显示器的系统延迟检测手段。

NVIDIA Reflex SDK,“通过直接与游戏集成,Reflex 低延迟模式能够让游戏引擎即时完成渲染任务,从而消除 GPU 渲染排队现象,降低 CPU背压。”

与驱动内的“低延时模式相比”,能提供更低的延时。“低延时模式”,缓解了因“渲染队列”的排队而引发的延迟。”这将有助于降低渲染延迟,但不能完全控制管线。”

2,功能简述:

开启NVIDIA Reflex后,当GPU瓶颈时,减少排队队列中等待的帧。相比“低延时模式”,Reflex SDK直接集成到游戏中,可以控制CPU从渲染队列和管线的其他下游阶段获得的背压量,效果要好得多。

开启NVIDIA Reflex Boost后,覆盖显卡的节能设置,在CPU瓶颈时,显卡可以保持较高的频率,可以略微减少延迟。

动态锁帧。避免因显卡占用率过高而导致的延迟,当显卡GPU占用率过高时,将进行限制。不必将帧率锁定为固定值,可以维持较高的帧数以进一步降低延迟。

④当GPU和CPU瓶颈频繁切换,如果渲染任务很重,将减少队列排队数来降低延迟;如果渲染任务很轻,将保持显卡维持在较高的频率。“Reflex SDK会智能地减少给定配置下的渲染延迟”。

⑤NVIDIA Reflex延迟检测、分析与展示。

⑥GeForce Experience软件提供自动优化功能。扫描GPU性能,“确定曲线上每个电压点的最大频率凸起”。平衡显卡的高频率与稳定性。

3,关于外设

鼠标、键盘、显示器也有较大影响。

①鼠标

包括物理按键,以及硬件传输等。

微动:

鼠标目前常见的微动,主要有机械微动、光微动、光磁微动。

其中光微动和光磁微动响应速度要快很多,比如雷蛇、冰豹的光微动,富勒、赛睿的光磁微动。

但也不能只看微动类型,还要考虑按压手感。比如按键的按压压力、键程,以及按键的位置等。毕竟最终都要靠手来触发,“手感”还是很重要的。目前机械微动手感一般好一些,比较清脆。雷蛇的第一代光微动很硬,后来的有所改善,但还是不如机械微动来的好。冰豹的泰坦光微动手感很接近机械微动了,只是键程还是有点长。罗技的按键预压手感很好,轻巧干脆,但是有点容易误触。

传感器:

传感器应该算是鼠标的灵魂了。直线追踪精度,加速度,移动速度等也很重要。

光电传感器天梯(网图)

最顶端的是雷蛇3399等。

然后是海盗船3392、冰豹及一众小众厂商的3370等。

再到有线主流的3389、3360。罗技的HERO16K(25K因追踪精度略低于16K,所以降了半档)等。

个人感觉和“延迟感”最主要的是“跟手”:移动鼠标后,指针达到预定位置花的时间。速度慢的话,移动鼠标时总感觉“飘”。

无线:

目前很多高端无线鼠标都是用的是NODIC N52833芯片,如雷蛇、冰豹、赛睿、罗技等。体验都不错,感觉不到延迟。但随着目前线材越来越软,新超软降阻伞绳线已经一定程度上可以媲美无线了。而且有线鼠标往往重量可以做到更轻,性能相对更稳定。所以,一些高性能的轻量有线鼠标也是不错的备选项。

②键盘

各种轴体眼花缭乱,其实和鼠标微动差不多,非接触式轴体响应速度要快很多,但手感影响也很大。

常见的有光轴、磁轴、静电容。再就是各种接触式机械轴。

只考虑响应速度和顺滑手感的话,线性的非接触轴体都是不错的,而且寿命也都非常长。

并且很多非接触轴体都是支持可调键程的,也就是键盘的触发键程可调,可以设置一个较低的触发键程,加快响应速度。

③显示器

显示器的延迟主要是像素响应时间、信号处理延迟。

关于响应时间:

目前都是虚标,数字意义不大。需要考虑不同的刷新率,不同灰度区间变化的响应时间,以及实际可用性:严重过冲和插黑等。

Overdrive通过增加电压,提高液晶分子偏转速率,从而提高响应速度,但是过度OD会导致画面出现鬼影。

一些显示器的灰阶响应时间、过冲情况举例(图源TFT CENTRAL)

灰阶响应时间,影响更大的是观感,追求低拖影与低伪影的平衡。

另外就是黑白响应时间,也就是像素点在全亮与全暗之间的切换,VA的黑白响应时间普遍偏高。三星的两款VA显示器最低和平均响应时间甚至已经超过了很多TN面板,但是最长响应时间还是有点拖后腿了,体验就是黑色物体拖影会略多一些。

显示器延迟:

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响应时间,信号处理延迟

一些显示器的延迟及延迟组成举例(图源TFT CENTRAL)

英伟达认证的支持检测延迟的外设可以到英伟达官网查看。

游戏

《风来之国个人通关体验》

2021-10-4 18:04:05

游戏

环世界优质实用mod推荐第三期

2021-10-4 18:04:12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