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天塔CTO董卫华:未来商业航天领域有望出现类似腾讯、阿里的巨头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黄心怡)现如今,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已经成为全球拥有“卫星数量”最多的人。他所创立的SpaceX,累计发射“星链”卫星数超2000颗。

而在国内,自2015年起,中国航天正由政府主导向商业化转变,开启了中国商业航天元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中国商业航天176家企业共计融资331起,融资总额约190亿元。业内纷纷热议,谁会是中国的“SpaceX”。

近日,中科天塔CTO董卫华接受《科创板日报》采访,畅谈了对商业航天发展的思考。

image

中科天塔CTO董卫华

作为一名资深航天人,董卫华曾任职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从事航天器地面控制系统设计与研发工作二十多年。先后参与过北斗导航、神舟飞船等任务的地面系统设计与研发工作。主持设计了我国首个商业卫星地面控制系统架构,并负责系统在尼日利亚卫星、委内瑞拉卫星、巴基斯坦卫星出口项目中的实施与应用工作。

董卫华认为, 中美在航天技术方面,并没有太多差距,主要是缺乏明星级企业以及杀手级的应用。马斯克降低了航天技术的门槛和成本,也让商业航天的热度达到了新高潮。

在董卫华看来,位于商业航天产业链中下游的卫星管理和应用,非常适合商业化运作和发展。随着我国互联网卫星星座工程的实施,以及众多商业航天项目的逐步推广,卫星管理及其相关领域,在未来十年有望达到5000亿元的市场空间而在卫星应用领域,考虑到国内足够大的市场,很有可能会孕育出类似腾讯、阿里这样的巨头

对于未来发展方向,董卫华指出,商业航天的目标是faster,、cheaper、better。过去的航天业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技术门槛高,瞄准这些痛点,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产品,以及未来的应用,都有望产生突破。

中国商业卫星热步入理性期

《科创板日报》:您曾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从事航天器测控工作超过二十年,在外界看来已经事业有成,为什么会选择加入中科天塔创业团队?

董卫华:前面几年,中国掀起了一股商业航天热。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初创企业,都非常活跃。

经过几年的发展,对于这一波商业航天热,大家开始趋于理性,都更专注于自己的技术,深耕最擅长的领域并将其做好,再寻找机会来获得更大的发展。

作为一个航天人,我挺自豪的一点是,国内在航天领域丝毫不比国外差,尤其是在技术方面。大家也都看到了,中国登陆了火星、月球,也有自己的空间站。可以说,在过去几十年的航天发展中,中国把这个事情做对了,积累了这么大的体量。

现在,一些欧美国家都越来越重视航天,我们没有理由不去追随这一波浪潮。而且,航天也确实能带来更多不一样的可能,像通信卫星、导航卫星等,都已经深入到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个人角度而言,我对航天是非常感兴趣的,过去也曾长期深度参与商业项目相关的研发和执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希望能够做一些产生更多获得感的事情,在精力和时间允许的范围之内,做到更好。

《科创板日报》:在您看来,中美商业航天领域的主要区别在哪?

董卫华:在技术方面其实差别不大。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美国有SpaceX这样的明星企业,或者说像马斯克这样的高关注度人士,把商业航天的热度炒到了非常高。不管对技术还是未来的可能性,大家对他都有极大的期望。

像SpaceX的星链计划,其实是纯商业公司提出的计划,是纯粹的商业构想,因而在商业运作上会更加灵活,同时由于马斯克本身的明星光环,也会吸引到更多的关注度。

相比之下,国内的商业航天企业普遍还比较弱小,主要由“国家队”来推动,缺少像SpaceX那样的明星公司来进行纯商业运作。

当然,这与我们商业航天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有关。航天领域的前期投入成本是非常高的,试错成本也很高,企业要做大做强需要时间。SpaceX经过了20年发展才走到今天这一步,而中国的商业航天,如果从17年开始算的话,也只有四年时间。

《科创板日报》:能否介绍下商业航天的产业链分布情况?

董卫华:整个商业航天产业链,可分成上、中、下游三大块。

第一部分,是上游的产业研发。涵盖卫星的制造、火箭的制造、火箭技术等。像Space X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在这一领域里的。在国内,吉利也已经进入上游研发,建立了卫星工厂进行商业卫星制造。还有像银河航天也在做,他们希望能够用流水线方式快速地生产和制造卫星。

第二部分,为产业链中游当卫星在发射完成之后,是需要地面团队来管理的。所有相关的配套设施,都可以属于中游领域。我们中科天塔正在深耕这一领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卫星管理的技术门槛能进一步降低,成本进一步下降,为更多用户获取航天资源提供便利。

第三部分,是下游的卫星应用领域。发射卫星的最终目标是使用,这方面国内外都是未来可期的。目前大家都还没有形成规模,也都没有产生特别激动人心的应用。

卫星管理的市场空间将超过5000亿元

《科创板日报》:据了解,咱们曾经成功发射过一颗卫星?

董卫华:我们在2019年底发射了中原金水一号,这是一颗农业资源卫星,为我国黄淮海地区提供精准的农作物数据普查遥感服务。

这是公司刚成立时,接到的一个用户订单。我们帮客户进行了卫星设计,联系了火箭发射的平台,并把卫星成功发射。

卫星入轨之后,是由我们全程负责的。它最初的设计寿命只有一年,但是实际上已经超期服役了。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地面设备、系统流程等进行了验证,对卫星故障诊断、数据异常检测等技术进行不断迭代。特别是卫星的超期服役阶段,大量的功能设计和故障诊断知识都在这上面发挥了作用。

《科创板日报》:您如何看待卫星管理的潜在市场空间?

董卫华:国内现有的在轨卫星,大概有五、六百颗。每年的递增速度大概是50多颗。未来星网建设启动后,预计每年可能会有上百颗这样的量级。每一颗卫星都需要长期服务,每年的管理或维护费用约在三四百万,此外还涉及到大量的预研费用。因此,预估下来,未来十年有5000亿元的市场空间,就看谁能够更好地抢占到商机。

《科创板日报》:卫星管理所带来的主要价值是什么?

董卫华:就像汽车运行一段时间就需要去4S店做保养,卫星也一样。而且卫星所处的环境比地面环境要复杂得多。每天都受到太阳的辐射,受到电离层的辐射,甚至空间碎片的撞击威胁,这些都是需要地面人员进行管理的,而他们的工作压力是非常大的。

以同步卫星为例,每年三月份和九月份,卫星会频繁地进入到地球阴影,我们称之为地影期。这是卫星非常危险的时期。

首先,因为失去了太阳的照射,没有了太阳能,只能依靠自身能量在运转。其次,卫星本身的电子电路和载荷设备都需要在极端的空间环境中保持正常工作状态。

当年我的同事们,每到三月份和九月份,几乎就24小时倒班,没法合眼。因为卫星随时可能会失效。一旦失效,就当前的技术而言,是没法进行在轨修复的,损失会非常大。一颗卫星制造成本,至少也需要两三千万,加上发射成本,要达到四五千万量级。所以,只要卫星在轨延寿一天,就会带来非常大的收益

《科创板日报》:过去,主要是依靠人力来完成卫星管理?

董卫华:是的,靠专家、靠人的经验来判断卫星数据是否正常。通常由卫星管理工作人员来完成卫星的规范性动作,定期对其进行维护管理,及时发现和避免故障,并提前处置,把处于故障边缘的卫星挽救回来,让其继续发挥作用。

但是随着卫星数量增加,靠人力这条路已经走到极限了。未来,只能是靠更好的系统去管理,靠技术来自动管理和运维。马斯克SpaceX团队就是走的这条路,他们的运维完全拥抱云平台,把团队的规模减到最小。

《科创板日报》:目前,中科天塔在卫星管理这一领域,进行了哪些技术探索?

董卫华:我们借鉴马斯克的想法,不断降低航天技术的门槛和成本。至少在卫星管理领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提升卫星管理的技术成熟度,减少投入成本。

过去,卫星的健康管理主要依靠人的经验。一位优秀的、拥有长期管理卫星经验的工程师是非常重要的,能够避免很多故障的发生,提前排除隐患。

现在,通过我们研发的卫星健康管理产品,能够把这些专家的经验固化到软件之中,系统可以自动判断、自动处置。所有人都可以利用这个软件来管理卫星,提前预判卫星可能发生的故障,并进行相关处理。

有了这个系统,专家不再需要每天去现场,只要定期看一下报告,看一看事后的分析数据就可以了。

航天应用领域有望出现类似腾讯、阿里的企业

《科创板日报》:如果要进一步实现商业航天市场空间的释放,您认为有哪些问题需要关注和解决?

董卫华:产业链上游,不管是火箭还是卫星的研发,由于涉及到更多先进的技术,需要更大的投入,试错成本更高,这部分始终是“国家队”会做得更好。

而产业链的中下游,比如卫星的管理和卫星的应用,其实应该交给市场,更多地让商业公司来做。这也是我创业的初衷,这两个领域更适合商业发展。

当然,这依然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在卫星管理和应用方面,特别是卫星的应用,需要有更多、更好的政策出来

实际上,如果我们回顾SpaceX的历史,会看到它的发展正是得益于奥巴马政府的政策。当时,美国政府对商业航天、低轨航天建设进行改革,只要民营企业能够完成的事情,那么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就必须要退出这个领域。基于这个政策,SpaceX不断地壮大,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科创板日报》:国内会否出现像SpaceX这样的企业?

董卫华:个人认为不一定会产生像SpaceX那样的公司。但在中国的卫星应用领域,一旦发力,很有可能会出现像腾讯、阿里这样世界级公司。因为我们的市场足够大,比国外的市场要大很多

我们很可能在应用领域产生非常好的产品。这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同时体制内的研究所和企业,也能释放出更多的项目也好、人才资源也好,大家一起把民营航天真正做起来。

目前来看,国内还是缺少领军式的人物,像埃隆马斯克Space X那样的明星级企业,并且还缺少杀手级的应用,能够真正把这个行业带到更新的高度

《科创板日报》:您觉得马斯克对商业航天的意义是什么?

董卫华:马斯克的第一个产品,就是火箭回收技术。他利用这一技术来降低发射成本。

过去,火箭的发射成本很高, 现在马斯克把发射成本,降低到每公斤1万到5000美金左右,这是质的飞跃。也因为成本降低了,所以他马上就发展了自己的星链,有能力发射上万颗卫星。

可以说,他在行业里做了很好的示范,把自身的理念在行业里达成了共识,并且引领大家去往那个方向去发展。

《科创板日报》:目前中科天塔的营收情况如何?

董卫华: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第一步是活下去,第二步是如何过得更好。如今,我们已经走到了第二步。公司在2020年已经实现了扭亏为盈。2021年的业绩整整翻了一倍。

2022年,我们还有信心在之前的基础上,营收再翻一到两倍。

商业航天的目标是faster、 cheaper、better。前两点是非常重要的。过去的航天业为了可靠性,整个研发周期都是非常长的,平均都需要15个月以上。与此同时,因为技术门槛太高,导致难以产生更多的应用,这是当年航天最大的一个问题。

所以,我们就瞄准这些痛点,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产品,以及未来的应用,都希望能够有所突破。像我们新推出的天枢G100,可以实现卫星遥控数据调制、遥测、数传数据解调功能。这在过去都是利用航天级设备来做的,价格非常高昂。减少航天领域的使用成本、降低技术门槛。是我们所有产品研发所努力的方向。

财经

【数据看盘】IC期指现看多信号 机构抄底多只高位题材股

2022-2-14 18:28:00

财经

抢夺优质货源、延伸产业链 千亿锂电回收业竞争主线渐清晰

2022-2-14 18:35:54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