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的逻辑

赵萌萌/文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一历史转捩点中应当如何应对挑战、化危为机?为此,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新作《剧变》中针对芬兰、日本、智利、印度尼西亚、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此7个现代国家在数十年间所经历的危机和选择性变革进行了一种比较性、叙述性、探索性的研究,为躁动不安的世界提供了一个沉静的思考。

将个人危机的一些分析范式应用到国家危机研究上,是本书在方法论上的重要特点。在戴蒙德看来,帮助人们应对个人危机的洞见也可以为困扰国家的难题提供启示。丘吉尔说:“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危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成长轨迹,或通过化解危机而更加自信,或无法克服危机而萎靡不振乃至选择自杀;国家亦复如此,危机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盛衰轨迹,或者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或者成为压垮大象的最后一根稻草、摧毁千里之堤的那个蚁穴。

尽管国家不是个人的简单放大化,但个体在处理危机时候所具有的经验和路径对于国家应对危机并非没有意义。首先,在个人危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尤其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危机治疗作为一个学科已经相对成熟,积累了大量的案例和知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培训课程,危机治疗也成为许多诊所能够提供的治疗项目。此外,对于普通人来说,个人危机更加贴近于我们的生活,更容易理解。

《剧变》中列举了12个影响个人应对危机的因素:直面深处危机的现实、愿意承担责任、划清界限和明确问题、向外界寻求物质及情感支持、借鉴他人应对危机的方法、自我力量、诚实的自我评估、应对过往危机的经验、耐心、灵活的个性、个人核心价值观、不受约束。

个人应对危机的方式与国家应对危机的方式有着相似性。作者罗列了影响国家危机的12个因素:对危机的共识、愿意承担责任、划清界限并明确需要解决的国家问题、从他国获得物质和资金方面的帮助、借鉴他国应对危机的经验、国家认同、自我评估、应对过往国家危机的经验、应对失败的耐心、特定情况下国家的灵活性、国家核心价值观、不受地缘政治的约束。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因素与前述个人危机的应对方式有着对应关系或者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或许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古人才注重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勾连,《大学》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书中分别以芬兰和日本为例,讨论由外部冲击所引发的危机;以智利和印度尼西亚为例,讨论由国家内部因素所引发的危机;以德国和澳大利亚为例,讨论非突发性的渐进式危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真正出路在于守正创新。危机意味着一种打破惯常的极端情况,历史经验或以往的处理方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新挑战,要破局必须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实际上,新与旧并非截然划分的,个人或国家不可能完全改变和抛弃过往的一切,一个成功化解危机的国家是戴蒙德书中所形容的新我与旧我的“马赛克式”共存。化解危机,关键在于甄别取舍,哪些运作良好、不需要改变,哪些不可行、需要改变。适用的要保留,不可全盘否定;不适用的要勇于变革,不可因循苟且。国民和政府对此应该心中有数,不可如《春秋》所批评的“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在分析了已经结束的危机后,作者又将视角从历史转入当下,以日本、美国和全球为例,分析了当下正在发生的和潜在的危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面对危机,有的国家直面问题,找到了新办法,经过危机洗礼后变得更加强大,正如尼采那句名言所说的:“凡杀不死我的必会使我更强大。”而有的国家陷入过度的自我怜悯中,不承认危机,甚至进入非理性时刻。如同危机治疗中的个体一样,国家也必须学会主动承担行动责任,而不是把自己看作无助的受害者;要对不确定和危机有耐心,积极借鉴他人或他国的经验,而非秉持一种别人的经验无足取、只有自己的模式才是最优的态度。毕竟,真正摧毁一个国家的还是自己,而非形形色色的替罪羊。

(作者:赵萌萌 编辑:董明洁)


生活

工信部:将有序对外放开数据中心、云等增值电信业务,在上海、海南先行试点

2020-11-12 10:12:48

生活

《舞台剧》:BBC应景之作的短与长

2020-11-14 4:38:39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