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里克“托孤”斯皮尔伯格,遗憾终成经典,传奇还将延续

2001年,斯皮尔伯格用《人工智能》拉开了“逃亡三部曲”的序幕。

虽然海报上“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电影”的文字非常显眼,但熟悉斯皮尔伯格的影迷,不难从电影中发现一些明显不属于斯皮尔伯格的元素。

例如,开篇对机器人男孩大卫的某些行为刻画得十分诡异: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人眼前,莫名其妙地放声大笑,被怂恿后手持剪刀半夜出现在莫妮卡的床头等。

虽说这是为了展示机器人的人格不健全,为后续被抛弃的剧情做铺垫。但这些诡异的元素带着浓浓的灵异恐怖片风格,出现在从不涉猎灵异题材的斯皮尔伯格电影里,显得很不合理。

电影的尾声,大卫面对量产版“自己”的画面,更是让人产生一丝毛骨悚然的感觉。

面容一致的小孩肩并肩地站立,毫无表情地注视着镜头,这种诡异场景给观众带来的不安,和经典恐怖电影《闪灵》的双胞胎姐妹出场时如出一辙。

《闪灵》是已故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在1980年拍摄的一部灵异题材电影。

由于剧情新颖,镜头运用极佳,把恐怖元素与男主理想破灭的隐喻结合得完美无瑕,让观众在惊悚过后还能对人生产生反思,所以这部电影至今依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恐怖片。

那么,《人工智能》的悚然元素,是不是斯皮尔伯格对库布里克《闪灵》的致敬呢?毕竟在《头号玩家》里,斯皮尔伯格就直接把《闪灵》的场景搬到了自己的电影里。

这一切要从两人的往事说起。

大师的遗愿,好友来完成

根据斯皮尔伯格在2001年接受《洛杉矶时报》的访谈记录显示,《人工智能》其实是库布里克在1985年时的设想,但碍于在特效和成本之间难以作出平衡,他迟迟没有决定开机。

尽管在1968年,库布里克已经拍出了自己的科幻代表作《2001太空漫游》。但当面对需要大量经费配合的机器人特效制作和未来城市场景搭建时,他依然感到束手无策。

库布里克当年,也就是1985年,给《人工智能》开出的预算是6500万美元,太高了,是有史以来最高的。他甚至设想造出一个机器小男孩来扮演《人工智能》里的主角,但事实证明这是个灾难。——斯皮尔伯格

因为斯皮尔伯格此时已经通过《第三类接触》、《E.T.外星人》等科幻片向世人展示了自己驾驭特效的才能,又通过《夺宝奇兵》的一、二部展示了自己在商业电影中游刃有余的成本掌控。

于是,库布里克第一次向斯皮尔伯格伸出了“橄榄枝”。

“我觉得《人工智能》这部戏和你以前拍的有点类似。”一向孤僻的库布里克给斯皮尔伯格打了一通长途电话,并为斯皮尔伯格描绘了自己心中的未来世界。

将来的人类分成两种,一种是“麦卡”(mecha),也就是机器人;一种是“奥卡”(orga),也就是自然人,“麦卡”是“奥卡”创造出来的奴隶。——库布里克

尽管斯皮尔伯格对库布里克的未来世界并不感兴趣,但他还是惊讶这位电影大师居然会如此毫无保留地把一部作品的构思在电话里告诉自己。

因为在斯皮尔伯格的印象里,虽然他与库布里克已经相识了20年,但多数时间都是电话里攀谈的朋友。甚至在两人有限的交流里,库布里克更像是“抽干你所有想法,挖空你所有知识的检察官”,从来不会主动告诉斯皮尔伯格有关于自己电影的想法。

所以,斯皮尔伯格认为库布里克能向自己透露《人工智能》的构思,是两人关系有所突破的证明。即使他认为这部电影在当时对他的意义并不大,还是积极地与库布里克进行交流,两人的友谊日渐升温。

1993年,斯皮尔伯格因为《侏罗纪公园》的上映而再次火爆全球。

祝贺的电话纷至沓来,其中也包括库布里克在英国打过来的越洋电话。但和其他人不同,库布里克的祝贺并不是只有简单的几句台面话,而是主动邀请斯皮尔伯格来家中作客。

两天后,斯皮尔伯格坐在库布里克的餐桌前,面对好友“赠予”的贺礼感到措手不及。

“你来导《人工智能》吧,我为你做制片。”——库布里克

斯皮尔伯格并不想夺取好友的艺术成果,他对库布里克的邀请犹豫不决。

但库布里克却下定了决心,并强烈要求斯皮尔伯格在卧室里安装一台加密传真机,开始没日没夜地给斯皮尔伯格发送关于《人工智能》的资料。

英国和美国有5个小时的时差,当库布里克早上8点开始工作时,斯皮尔伯格还处于凌晨3点的睡眠里。所以,库布里克的传真机一度是斯皮尔伯格的噩梦,让斯皮尔伯格产生了“库布里克在我卧室”的错觉。

随着库布里克发来的资料日渐增多,斯皮尔伯格心中的不安反而日益增长。

库布里克已经把《人工智能》的开头和结尾都规划得十分详尽,中间虽然尚有些凌乱,但场景概念图、分镜图等资料都很充足,只要稍加整理就能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

甚至连原著的版权和改编权也已经被库布里克买下,斯皮尔伯格几乎就是“空手套了一部电影”

我认为这部戏是库布里克的,我不能抢走属于他的东西。只要库布里克在世,我都认为这部戏应该由他来拍。——斯皮尔伯格

斯皮尔伯格的不安让他延误了《人工智能》的项目进度,但没想到这竟成了他与库布里克共同的遗憾。因为库布里克在1999年突发心脏病去世,时年71岁。

斯皮尔伯格已经不清楚当初库布里克如此焦急地把《人工智能》的资料发送给他,是预知到自己大限将至还是他本人工作认真的表现。但他知道能完成好友这部未了遗作的人,只有他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老男孩和老男人携手创造经典

斯皮尔伯格和库布里克虽然都是电影大师,但两人的电影风格其实是截然不同的。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两人对电影的侧重点简直差天共地。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就像是充满希望的童话故事,探讨人性的内容点到即止,引人入胜的剧情才是重点。

以《大白鲨》为例,这部斯皮尔伯格的成名之作拍摄于1975年。尽管年代比较久远,但斯皮尔伯格通过精良的道具以及优秀的镜头运用,把恐怖的大白鲨袭人事件拍摄得栩栩如生。

电影中,镇长为了经济效益不顾劝谏,坚持要开放海滩迎接旅游旺季的行为,能引发对人性贪婪的讽刺。但斯皮尔伯格并没有展开这个观点进行人性批判,而是把这个剧情作为转折点,既激发了人鲨矛盾,又推进了故事的节奏。

随着人鲨的惊险搏斗结束拉下帷幕,警长成功击杀了大白鲨,小镇海滩重回宁静。美好的大团圆结局甚至让人忘记了镇长曾因为决策错误而导致无辜市民的牺牲。

可见,比起引导观众对人性进行深思,斯皮尔伯格更偏向于让他们沉浸在剧情之中,别想太多。

库布里克的电影则是探讨人性的文学作品,剧情能完整连贯,但关于人性的哲学思考才是重点。

以《2001太空漫游》为例,这部被认为是近代科幻电影鼻祖的作品,是库布里克1968年的杰作。

尽管隐晦的剧情和缓慢的节奏一度让电影被诟病为“看不懂”,但电影里对人类生命演化的思考、对工具理性化的思索却总能勾起观众不断对电影进行深入探索的欲望。

电影开篇用了25分钟没有对白的剧情,讲述了人猿开化的故事。

其中除了神秘的黑碑外,这段剧情和太空漫游没有任何直接关联,如果用现代商业电影的眼光去看,完全没必要占用这么多电影时长。

但在观看完全片,并开始对人类生命演化及工具理性化等命题进行思考时,又会发现这看似无用的25分钟,却能与太空漫游的剧情产生“轮回式”的哲学关系,让人忍不住反复品味电影的内涵。

可见,相比起用故事性征服观众,库布里克更沉迷于用哲学思考去启发他们不断对电影进行探索。

如果把电影风格拟人化,用来形容他们两人,那斯皮尔伯格就是一个童心未泯的老顽童,库布里克则是一个思想深邃的老男人。

老顽童和老男人进行思想碰撞,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人工智能》这部电影就是答案。

从故事性来看,《人工智能》有着斯皮尔伯格的明显风格。紧凑的剧情牢牢吸引住观众的眼球,感人的场景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美好的结尾更是赚够了观众的“最后一滴泪”。

即使抛开对“机器人与人类共存”的哲学思考,《人工智能》也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片。

但如果只有斯皮尔伯格的故事性,《人工智能》还不足以成为豆瓣8.6分的经典之作。能让电影从合格之作升华为经典之作的,是库布里克镶嵌在剧情里的哲学命题。

莫妮卡抛弃大卫的无情,机器人屠宰场的残暴,既控诉了人类在感情上的无常,也揭露了人类对机器人发展的恐惧。而大卫至死不渝的“寻母”过程,更是无情地讽刺了人类的自以为是。

库布里克把人与机器的诸多哲学思考,巧妙地融合到机器人找母亲的故事里,让电影的深度上升了一个层次。

但是,库布里克对人与机器的关系是很悲观的。毕竟他早在《2001太空漫游》里,就把人工智能哈尔与宇航员的矛盾,发展成无可挽回的局面。

如果《人工智能》完全出自他手,估计观众们可以省下不少热泪,也能省下不少电影票钱。毕竟在电影市场里,能调动观众情绪的商业元素才是票房的保证。

《人工智能》的成功,离不开库布里克的哲学深度,也离不开斯皮尔伯格商业化的叙事节奏。正因为老男孩和老男人进行了思想碰撞,《人工智能》才能成为叫好又叫座的经典大作。

斯人已逝,但传奇还将延续

我不是库布里克,我没办法做到库布里克的样子,但是我有我的长处,我有我的风格,起码我可以讲一个好玩好看的故事。——斯皮尔伯格

在面对媒体拿他与库布里克进行对比时,斯皮尔伯格大方地承认了两人的不同。

他深知自己的电影风格和库布里克大相径庭,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好友的致敬。

他不仅接过库布里克的“接力棒”完成了《人工智能》的拍摄,还在最新的电影《头号玩家》里大玩《闪灵》“梗”,高度还原了库布里克这部经典恐怖电影的多个场景。

斯皮尔伯格与库布里克虽然在电影风格上有很大差异,但两人对电影的热爱是一样的。

他们相识于1979年拍摄《闪灵》的摄影棚内,库布里克与斯皮尔伯格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想看看我刚刚搭建的场景吗?”随后,在接下来20年的会面里,两人的话题都离不开电影。

更有意思的是,即使两人已经阴阳相隔,他们在电影上的联系依然没有断。

1999年,库布里克逝世后留下了几部未完成的作品。其中《人工智能》、《雅利安报告》和《拿破仑》是最知名的三部,也是和斯皮尔伯格有着紧密关联的三部作品。

《人工智能》已经在2001年被斯皮尔伯格搬上荧幕,上文已经详细讲述过其中的渊源。

《雅利安报告》则与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题材高度重合。而且,斯皮尔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使用手提摄像机的拍摄方法,也是深受库布里克在《奇爱博士》里运用手提摄像机的启发。所以《辛德勒的名单》也算是集两人大成之作。

至于《拿破仑》这部库布里克耗费了大量精力,却依然停留在筹备阶段的大作,在斯皮尔伯格的运作下,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被HBO制作成迷你剧播出。

库布里克已经逝世21年,斯皮尔伯格依然在孜孜不倦地实现他生前的遗愿。

人生得此知己,夫复何求?

我是一木支危楼,大家对库布里克和斯皮尔伯格的关系有什么看法?他们两人的作品大家喜欢哪部?欢迎在下方留下你的观点。

本文由小黑盒作者:一木支危楼 原创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摘编

游戏

《彩虹六号》最有趣的碉堡和傻缺时刻集锦 #114

2020-9-5 18:07:16

游戏

GameRankings1989至2019最佳游戏top30

2020-9-5 18:07:18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