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三叶草生物:曾因新冠管线获高瓴青眼 而今被迫战略收缩进退两难

《科创板日报》6月14日(记者 金小莫) 有公开数据称,截至2021年上半年,国内共有21款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些疫苗中,有的已在国内附条件上市,有的还在进行三期甚至一期临床试验。一年后,相关企业的生存状态又是怎样的呢?港股上市公司三叶草生物-B(02197.HK)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日前,三叶草生物公告称,为将资源优先配置给新冠相关产品,企业拟暂停对三项非新冠类的在研管线的投资,并拟贷款3亿美元用于未来新冠疫苗上市后的商业化运营。

该公告发出后,一度引发热议。

结合前述公告与三叶草生物的招股书来看,被暂停的项目中,有一项为SCB-808,系TNF-α抑制剂,已在中国进行到关键性三期临床试验阶段,离上市几乎只差“临门一脚”;另有一项为SCB-313,系TRAIL-三聚体肿瘤产品,是国内唯一一款正接受临床评估的、用于治疗恶性腹水、恶性胸水、腹膜癌的候选药物。

可见,“砍掉”的这些业务,本也是企业的亮点。这不免让人心生疑惑。一来,企业经营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至于要“砍”管线来节流?二来,公司“孤注一掷”的新冠疫苗又能否在未来为三叶草生物带来可观的利润回报?

曾因“新冠疫苗”而获高瓴青眼

三叶草生物之所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是因为,作为一家较为初创的企业,三叶草生物的“发家”之路与新冠疫苗“密切关联”。而前述21款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新冠疫苗,其背后有不少研发企业,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公开资料显示,三叶草生物成立于2007年,致力于为传染性疾病、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开发新型疫苗及生物治疗候选产品。截至目前,三叶草生物仍未有产品获批上市。据企业官网信息,其在研管线共有两类:疫苗和肿瘤。其中,疫苗类在研产品共有三款产品的四项适应症与新冠相关。

此前,三叶草生物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20年初,公司和新冠“挂钩”,成为了“新冠疫苗黑马”——三叶草生物应用其Trimer-Tag技术平台,研制了SCB-2019(CpG 1018/铝佐剂)等在研新冠疫苗,并获得了CEPI(记者注: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系公益组织,旨在加快开发针对新出现传染病的疫苗,并使人们在疫情暴发期间能够公平地获得这些疫苗)共计3.61亿美元(约24亿元人民币)的资助。

很快,前述新冠疫苗也为三叶草生物带来了多轮融资,其中,还有明星资方高瓴资本的身影

2020年6月,在三叶草生物的B2融资中,高瓴资本以1.72亿元注资三叶草生物,成为后者持股10.53%的股东;

image

三叶草生物招股书信息,其中标注红框的AUT-XXI的唯一股东为HH IMV Holdings,后者由Hillhouse Investment,即高瓴资本管理及控制。

2个月后,高瓴资本联席首席投资官、合伙人易诺青在高瓴HCare2020全球健康产业峰会上亲自为三叶草生物站台,称三叶草生物研制的重组“S-三聚体”疫苗因其保留了新冠病毒S-蛋白抗原天然的结构,“很可能是匹黑马,我们拭目以待”。

彼时,该疫苗正在澳大利亚开展I期临床试验。

2021年2月,在三叶草生物的C轮融资中,高瓴资本又出现了,并继续追加了9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32亿元)的投资。

image

三叶草生物招股书信息,标注红框的JNRY由Hillhouse Investment,即高瓴资本最终管理及控制。

至此,三叶草生物的B2轮及C轮投后估值分别高达16.3亿元、9.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2亿元)。

image

三叶草生物招股书信息,C轮后企业的投后估值为9.30亿美元。

对于一家还未有产品实现上市的企业来说,近乎62亿元的投后估值已非常之高。对此,三叶草生物在招股书中称,公司的估值大幅增加,主要是新冠疫苗项目达成若干主要研发里程碑,“我们在经营中展现出强大的研发及执行能力”。

2021年11月5日,三叶草生物正式登陆港股,发行价为13.50港元/股,共发行1.5亿股,由高盛和中金联席保荐。

“砍管线”并非特例

没想到,本计划于2021年Q4至2022年H1获附条件批准的新冠疫苗SCB-2019,却迟迟没有更新动态。

据三叶草生物于6月5日的公告,企业已与监管部门沟通了SCB-2019滚动申请提交的最新计划,预计于2022年下半年完成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欧洲药品监督管理局(EMA)、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注册申请提交,并将在获得附条件批准后上市疫苗。

据此推算,SCB-2019的拟上市时间已较预期推迟了近一年。

期间,整个医药板块的投融资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方面,融资难、受疫情影响临床试验推进受阻等是许多医药企业所面临的现状。

过去,由于不差钱,立项新项目普遍为医药公司所推崇;而到了2022年,“砍”管线缩成本在业内已多次发生。

除三叶草生物外,今年5月,绿谷制药也提前终止了甘露特钠胶囊(代号:GV-971,商品名:九期一)国际多中心3期临床研究;沃森生物(300142.SZ)则在昨日晚(6月13日)公告终止其子公司上海泽润的重组肠道病毒71型病毒样颗粒疫苗(毕赤酵母)(重组EV71疫苗)的临床研究工作。

日前,在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生物医药分会第二届第二次会议上,普米斯生物创始人、CEO刘晓林也表示,即使是“第二好”的在研产品,公司可能也会把它暂停,因为“我们要把(有限的)钱放在最好的产品上。”

对此,恒瑞医药上海研发中心CEO陶维康在前述会议公开表态称,在资金紧张的时候,更要把钱花到刀刃上,要集中资源去做更有临床价值的产品。

另一方面,具体到三叶草生物,企业也确实存在现金流紧张的情况。

截至2021年底,三叶草生物账面共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27.67亿元,而公司的流动负债就已高达21.48亿元。虽然在2021年三叶草生物通过港股上市募得30.57亿元,但相比研发投入,这些融资所得也根本不够“烧”。

或鉴于此,三叶草生物不得不再贷款3亿美元用于未来新冠疫苗上市后的商业化运营。

新冠疫苗又还有多少空间?

如此孤注一掷,那么对于三叶草生物来说,新冠疫苗是否又是“更有临床价值的产品”呢?

对于新冠疫苗的未来潜在市场,在招股书中,三叶草生物给出了极度乐观的预计:到2026年,全球所需约150亿剂的新冠疫苗。“尤其在出现新变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定期的加强接种或再接种,导致未来数年全球对新冠疫苗有巨大需求。”三叶草生物称。

诚然,由三叶草生物所研发的新冠疫苗或有一定的产品优势。据该疫苗所披露的全球关键性II/III期临床试验数据,其预防新冠重症的效力为100%,预防由新冠引起的需住院治疗的患者效率为100%,预防因新冠任何毒株引起的中至重度患者的效力为84%。

同时,来自辉瑞的疫苗销售数据似乎仍在证实,这确实还是一门好生意。数据上,2021年,辉瑞在全球因新冠疫苗销售共录得了367亿美元的收入,这占其全部营收的45%;2022年Q1,辉瑞新冠疫苗的销售额达132亿美元,环比增加5.6%。基于此,辉瑞方面预计,2022年,新冠疫苗有望为企业带来营收320亿美元。

但是,一位投资人向《科创板日报》记者直言,在国内市场,新冠疫苗的需求主要靠政策推动,具有不确定性;而在海外市场,有强势如辉瑞这样的存在,给与其他人的机会并不多。另一位二级分析师也表示,全球市场对疫苗的需求“可能没那么大了”。

另据三叶草生物2021年的年报,截至2021年底,因开发新冠疫苗,三叶草生物亏损额已扩大至60亿元,这较2020年共9亿元的亏损额又增长了5倍多。

对于三叶草生物来说,此时若放弃新冠疫苗,沉没成本已过于巨大,或许唯有孤注一掷。

而对于投资者来说,面对极大不确定性,抛盘无疑是最优解。自6月6日至6月13日收盘,三叶草生物的股价已跌去近15%,为3.31港元。

就相关问题,《科创板日报》记者去信三叶草生物,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科创板日报》记者朱洁琰对此文亦有贡献)

财经

开板三周年,投资者十问科创板

2022-6-14 8:58:25

财经

大摩CEO:美国经济衰退几率正上升 美联储料加快行动

2022-6-14 9:10:19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