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医药2021:白马纷纷倒下 创新药走出温室 医改重构医药投资价值逻辑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徐红),政策面的持续承压,加上疫情利好边际减弱,让2021年的A股医药从此前排名靠前的“优等生”一举跌入榜尾,“低迷”也成为贯穿全年的主基调。

统计显示,截至12月31日,申万医药生物指数在今年累计下跌5.73%,涨幅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26位,为过去3年最差。

image

image

细分子行业中,只有3个子行业跑赢申万医药生物指数,其中化学原料药和中药表现最优,年初至今分别上涨33.45%和24.76%; 生物制品则是下跌最猛子行业,下跌幅度超过20%。

image

“今年A股医药的特点就是个股波动剧烈,甚至出现白马股罕见跌停的极端现象,因此对大家的心理考验很大。不过,相比2018年下半年泥沙俱下的惨烈,今年的行情还是要好很多,有不少结构性机会,并且也有很多医药基金取得了正收益。”有医药基金经理这样向《科创板日报》记者总结。

得益于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及上市公司的不断增多,在过去3、4年中,基金公司密集布局医疗主题基金。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医疗主题基金总规模已接近3000亿元,相比2018年500-600亿的规模翻了近5倍。

从今年的情况来看,虽然大多飘绿,但在所有600多只医疗行业主题基金中(包括医疗保健、生物科技和制药行业),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基金实现了正收益。

image

“我个人认为,今年能有这样的行情已经不错。对(医药)板块永远不用悲观,因为需求和资金都在。” 对方表示。

传统白马:遭遇阵痛期

今年,多只医药白马股的业绩突然变脸、股价接连暴跌是对市场信心的一大冲击,包括:

“医药一哥”恒瑞医药(600276.SH)因为半年报现近十年最差单季(Q2)表现,公司次日股价随即跌停;乐普医疗(300003.SZ)因明星产品药物球囊销售失速,公布三季报后股价大跌近16%,并创下近2年半新低;因为网传广东16省联盟采购将纳入重组生长激素,长春高新(000661.SZ)亦闪崩跌停,虽然此后证实该消息不实,但并不能阻止公司股价自此一泻千里…

image

图|从今年1月份创下97.22元的历史高点后,恒瑞医药股价便开启下滑模式,截至目前几乎腰斩,如此巨大的跌幅前所未有。

image

图|10月28日晚,乐普医疗公布三季报后,因Q3单季业绩增速出现罕见下滑,次日公司股价暴跌16%。

image

图|今年5月,因网传广东将联合16省组团联盟采购,而重组生长激素亦在其中,长春高新21日股价闪崩跌停,并自此一路走跌。

综合来看,集采仍然是这些黑天鹅事件背后的导火索。

以恒瑞医药为例,公司今年股价大幅缩水、二季度又成近十年最差单季的核心原因就在于,第三批集采涉及的6个药品在上半年的销售收入环比下滑了57%。

乐普医疗三季报业绩变脸股价暴跌则是因为,公司的冠脉产品线中,继冠脉支架去年国采之后,另一主力品种药物球囊也因地方集采导致销售增速放缓。

光大证券认为,回首过去6年影响医药板块走势的核心要素,政策始终是中短期投资的最重要变量,但长期影响因素仍是人口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不断成长。

在众多医药政策中,医保支付可以说又是重中之重。

受益于医保的扩容(医保覆盖率和筹资水平大幅提升),2015年之前的10年(2005年至2014年)是国内医药行业“水大鱼大”的黄金十年。

然而,进入2015年以后,受医保基金管理向“控费”与“精细化管理”过渡的影响,整个行业也由此迎来转型的阵痛期。其中,药品与高值耗材的国家集中带量采购被认为是医保控费的一大利器,首先影响的是部分传统化学仿制药以及医疗器械企业。

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业内又称“集采”或“国采”)自2018年11月启动,迄今已累计开展六批七轮(其中第一批25个品种分两轮集采,先于“4+7”城市试点,后扩围至全国)。高值耗材则已完成两个品种的国采,分别是冠脉支架与骨科人工关节。

image

看趋势,集采的“常态化”已是定局,并且随着集采经验的日益丰富以及相关规则制度的日臻完善,集采还可能慢慢提速和进一步扩容。但从最近一次的胰岛素专项集采和人工关节集采来看,因为政策趋向温和,企业降价压力反而较此前有所减轻。

创新药:走出舒适区

创新药(械)企业是最近几年资本市场的宠儿,也是中国医药行业的新生代力量。

中国的创新药(械)企业真正蓬勃而起也是在2015年后,主要是受一系列政策利好的催化,包括加速新药(械)审批上市、资本市场对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的放闸等。

然而,今年年中国家药监局发布的“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新药研发”的新政,却让市场意识到,没有人可以一直呆在这样的政策红利舒适区。

今年7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公布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依据该份文件的要求,未来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肿瘤药占了新药研发的很大一部分),从确定研发方向到开展临床试验,都应贯彻以临床需求、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开发原则。

从长远看,这一文件最终将帮助国内生物制药产业从粗放式发展走向高质量发展,但另一方面也被市场认为将提高新药的临床试验难度与上市成本,因此引发医药板块的再度暴跌。

与此同时,在医保支付端,虽然国家医保局成立以后,医保目录的调整已经固定为每年一次,给予了创新药更快的医保目录准入机会。不过,也因为进口创新药在加速进入中国,加上本土创新药内卷严重,使得市场竞争激化,因此从近两年的医保谈判结果来看,创新药的医保支付价格实则在不断走低。

其中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四个国产PD-1,经过2020年的国谈之后,其医保支付价一举从之前每年数十万元的“天价”降至年治疗费用只有几万元的“平民价”。

上市成本要提高,而上市后的商业化收益却在摊薄,意味着创新药研发不再“躺赢”,这种投资逻辑与预期的改变,可以说是对市场信心的另一大冲击。

反应到资本市场就是:医药一级市场和IPO市场迅速趋冷;二级市场上,医药也成了新股破发的重灾区。据《科创板日报》统计,今年的新股有18支上市首日即破发(不含北交所),其中超三成为医疗企业。另外,今年在港股市场还出现了多家已过聆讯但推迟或迟迟没有发售的医药(医疗器械)企业,包括百心安生物、贝达药业、东软医疗等。

image

image

展望

虽然集采和医保谈判对资本市场的扰动在慢慢弱化,但医保支付的改革还没有停。集采之后,明年以及未来几年都可能会对整个医药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是DRG/DIP医保住院支付方式改革。

国家医保局自2018年底正式启动DRG(Diagnosis Related Group,按病种付费)支付方式改革。根据医保局最新公布的《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印发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要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

不同于以往按项目付费的模式,DRG付费简单说就是通过病历信息和分组工具 (软件),将大多数住院患者划定为某个疾病诊断相关组,医保机构根据患者的具体分组来支付医院的服务。DIP(Big Data 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按病种分值付费)同样是一种住院患者的按病种打包支付政策。


分析认为,DRG付费将直接改变医疗服务机构传统的盈利模式。在DRG付费模式下,由于药品、耗材转变为医院的成本项,因此将倒逼医疗机构主动关注成本和收益,从而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院内主要使用的药品及医用耗材现有的市场空间。从短期来看,药、械企业或将面临医疗机构对产品采购、使用数量下降的冲击。

“这种对行业的预判也会对提前对明年的投资策略产生一定影响”,有投资人表示,如出于避险考虑,资金在配置上可能会倾向于规避院内使用产品。

与此同时,《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市场对DRG/DIP支付方式下创新产品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分歧,有人觉得“DRG/DIP天然不鼓励创新”,但也有人认为,“真正有创新、成本效益好的药品、器械、手术方式将打开支付空间”。

事实上,从实施DRG/DIP的意义看,让患者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其中重要一项。长期来看,DRG支付也会促使医生处方的着眼点回归到有临床价值、疗效明确、性价比高的产品。因此从这个角度判断的话,能够切实满足临床需求的产品仍然会有很好的生存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昨日(30日),国家药监局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十四五”国家药品安全及促进高质量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旨在加快推动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跨越。

对此,东吴证券解读认为,未来5-15年,药品高质量和创新发展将成为国内医药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规划》全文12次提及临床价值和临床急需、12次提及创新药、11次提及仿制药,显示药监局等相关部委进一步鼓励、支持具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和仿制药研发上市。”东吴证券表示。

展望来年,投资人士预期,在政策面持续承压的大背景下,2022年的医药投资也将变得更具挑战性,需要通过自上而下的选股来获取收益,“而非之前的选对了赛道就可轻松躺赢”。

综合多家券商观点看,相关投资主线主要包括:1、有自主定价权的(无需医保支付)消费类需求;2、估值合理且基本面有改善的医药标的;3、渗透率低、国产化率仍较低的创新器械等。

财经

央行发布宏观审慎政策指引 分析称完善宏观审慎或令货币政策获得更大空间

2021-12-31 20:51:08

财经

【周观新股】4只新股破发:有人中签赚万元,有人中签亏7000

2021-12-31 21:03:52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