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好剧”,为什么这样红?

在上海新创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季上,现代昆剧《自有后来人》成功首演。 (上海昆剧团供图)

记者杨金志、孙丽萍、郭敬丹

上海老弄堂中婉约曼妙的旗袍群舞、电影大片式的谍战情节、震撼人心的生离死别……一部风靡全国的精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奠定了上海红色革命题材舞台作品的标杆。

其实,上海并不只有一部“电波”。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这里的文艺舞台正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众多“上海好剧”竞相登场。上海好剧是红色的,因为它们浸染着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上海好剧很红火,因为精良的打磨和用心用情的演绎,它们感人至深、“吸粉”无数。

“辅德里的炎夏,实在太好哭了”

“你会不会想她?辅德里的炎夏,少年奔向了远方,旧皮箱装满理想……辅德里在守望,那永远的信仰……”舞台上,歌声激昂嘹亮。大幕徐徐落下,台下依然掌声雷动,观众泪光点点。

近期,上海市静安区出品的非虚构戏剧《辅德里》在上海、南京、合肥、杭州等地巡演,在年轻人中掀起观剧热潮。充满文艺气息的旋律具有让人“过耳不忘”的“魔性”。许多人走出剧场、眼中还含着热泪就已经开始吟唱其中主题曲。

辅德里是上海市静安区内的百年石库门里弄,中共二大会址所在地。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首部党章,《辅德里》即讲述中共二大的历史和中共早期党员守护党章的故事,这也是“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倾力打造的红色题材委约作品。

《辅德里》完全打破传统戏剧的窠臼,用清新、青春而动人的音乐旋律,让一部“党章戏剧”入耳、入心。今年4月首演以来,这部上海好剧巡演所到之处都引起轰动,创下86天内累计演出30场、平均每3天就演出一场的佳绩,实力诠释了如何用当代审美、当代气质去“激活”红色文艺题材的强大感染力。

“舞台上白衣白发的他们,像一座座雕塑,也像流动起来的人民纪念碑……”“实在太好哭了,哭得我口罩都湿了,但牢牢记住了这句话——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我也愿意为了我的信仰牺牲我的生命!”不少深受震撼的“95后”“00后”观众纷纷在网络上留言,从这部红色戏剧中,感受到100年前“90后”建党先驱的伟大和“热血”。

《辅德里》出品人、上海市静安区委宣传部部长姜鸣认为,《辅德里》的成功,源于让“90后”挑大梁担纲创作,让今天的“90后”自己去走近、读懂和讲述百年前同龄人的热血青春故事,发挥年轻人的主观能动性,让红色地标“活”起来、“潮”起来。

为了创作这部作品,“90后”们一头扎进他们之前感到陌生的史料中。他们在重温历史的过程中一点点还原革命先辈的“血肉和灵魂”,在拂去时代尘埃而浮现的丝丝缕缕细节中,发现了“伟大是这样具体,牺牲是何等壮丽”。

提起红色革命戏剧,有人或许会想起样板戏、高大全的革命者形象、脸谱化的反面角色。其实,诞生于当下的上海红色好剧,早已跳出这些窠臼,呈现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文艺张力。

让年轻人走进历史,以青春激荡青春,带着这一代人的疑惑与好奇去亲历、亲睹、求索,寻找信仰与牺牲的不变答案——沪上文艺创作者正以打破套路、直击心灵的艺术呈现,让观众们与革命者“灵犀相通”、心潮澎湃、泪水奔涌。

“我们,为何而死?”这是真正的灵魂拷问

“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般红。”1931年2月7日,这群年轻的革命者在上海龙华牺牲。他们被称为“龙华二十四烈士”,其中包括五位青年左翼作家——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和殷夫。今年7月伊始,两部上海原创舞台剧不约而同聚焦左联五烈士青春热血的革命故事。

“他们的人生,本来有很多选择。为什么他们选择这么活?”

“我们,为何而死?”

……

面对着同样的题材,两组不同的创作者却分别选择了“如何生”“为何死”的不同演绎方式。

上海戏剧学院出品的舞台剧《前哨》,被观众们称为一部独特的“红色穿越剧”。这部舞台剧搭建了90年前后年轻人互相穿越的时空——大幕开启时正是2021年的“当下”,一所艺术大学内的导演系学生苦恼于排演“左联五烈士”的戏剧。于是,他们带着许许多多的疑问走近历史,试图触摸百年前同样青春飞扬的那群革命者的灵魂。

他们走进了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东方旅社、在“现场”旁听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慷慨激昂的决议;他们也和当年的文艺青年们一起搬着小板凳,围拢在鲁迅先生身边,听他侃侃而谈时代的困境、文学的价值和青年的使命。

如果说《前哨》演绎的是“出生入死”,舞台剧《浪潮》则反其道而行之,采用“向死而生”的叙述手法。独具一格的水舞台上,铁链将3块厚重木板悬吊空中,营造出强烈和扣人心弦的舞台空间。整个故事从左联五烈士牺牲时的那一刻展开: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烈士们的意识在另一个空间相遇——他们叩问自己到底为何而死、探讨死亡的真意、寻找选择革命的初心——这部戏剧同样有着时代特征的“穿越”元素。

两部左联五烈士题材舞台剧“打擂式上演”、互相映照,折射出上海全力创作“红色好剧”的热烈气氛。《浪潮》导演何念说:“我们不曾忘记这些烈士的故事。如果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在苟活与为理想牺牲之间,在那样的选择面前,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加入队伍、成为他们。”以编剧身份全程参与《前哨》创作的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说:“红色题材的核心,就是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怎样活着。”

《前哨》与《浪潮》,正是上海好剧浪潮中的朵朵浪花。今年上半年,上海推出“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和“新创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季”。展演季中,《江姐》《芦荡火种》《白毛女》等12台红色经典剧目重归舞台备受瞩目,交响曲《百年颂》、声乐套曲《永恒的丰碑》、芭蕾舞剧《宝塔山》、京剧《换人间》、现代昆剧《自有后来人》、都市新淮剧《寒梅》等新创舞台艺术作品又接踵而至。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初心使命永放光芒

“上海好剧”,为什么这样红?

中共上海市委明确提出,要用好用活上海丰富的红色资源,精心组织文艺创作,在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进程中进一步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让红色血脉、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初心使命永放光芒。

评论界认为,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革命实践地,上海的城市血脉里始终流淌着红色基因,为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资源。立足上海、立足当下,以今天中国人的视角去切入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从而让历史与当下水乳交融,这是上海新时代红色文艺创作的鲜明特质。

从新天地的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国共产党党章在辅德里“诞生”;从石库门里的秘密电台,到龙华烈士陵园里延年、乔年的长眠之地……百年来上海拥有波澜壮阔的城市历史,积淀着从历史到当下浩瀚的红色素材,无疑是一座红色文艺的宝库。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党中央早期驻扎地,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红色文化代表着人类追求幸福的理想,以及为实现这种理想去奋斗、奉献、牺牲的共同精神力量。深挖红色文化资源,上海责无旁贷。而在真实的历史和现实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红色文艺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它们会影响现实、构建未来。”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说。

而在挖掘上海红色记忆的过程中,注重文艺创作的当代表达、当代审美,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与他们共情共鸣,则凸显了上海红色文艺创作的不断探索与提升。

这样的探索与提升,在近来的上海舞台上随处可见:京剧《换人间》,首次尝试将贝多芬交响作品融入京剧;舞台剧《浪潮》使用水元素,让演员们始终被时代的潮水“包裹”和冲击。不久前登台首演的现代昆曲《自有后来人》重新讲述《红灯记》故事,勇敢打破昆曲宫调套式的枷锁,让古雅水磨腔的昆曲唱起了“革命自有后来人”的现代革命戏……

红色好戏连台,依靠的还有沪上文艺界的薪火传承。为了创作《自有后来人》,81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与80岁的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肩并肩战斗”在创作第一线。两位大师反复切磋、守正创新,于耄耋之年推进昆曲艺术现代化,带领着青年一辈再造红色经典。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上海文艺舞台上的文艺“红”、革命“红”,正在丰富和滋养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正在向世界骄傲讲述它历久弥新的英雄故事。

文娱

车轮留痕,古道展现丝绸之路昔日繁华

2021-7-29 19:06:36

文娱

300余家全球主流媒体为十四运倒计时50天点赞

2021-7-31 1:06:56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