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历代帝王的政治梦乡

汤贵仁,安徽当涂人。1934年2月生。泰安师专、泰山学院古代文学教授,曾任泰安市政协副主席、全国韩愈研究会理事。曾主持《泰山古籍集成》点校、《泰安文化通览》编辑。

中国历史文化概图——文化的普遍性和政治中心的相对稳定性存在内在的统一性。

中国农耕时代特别长。以黄河为纽带的中原地区成为从蛮荒时期到高度发展时期的政治、经济中心。这就是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甘肃相关联的地区。五岳独尊的泰山,有濒海渔盐之利,有山岳之群的地理优势,有海洋气候的温润,有东夷文化的多样性,自然形成了不在政治中心区域的政治山的历史地位。

我们检索《尚书》《史记》以及成书于春秋战国的记载,人类从三五成群到百什为伍,从氏族群居到以地域为中心的诸侯,乃至各自独立的“国”,自然有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简言之,一文一武,武乃征服;文,即今天所说的“软实力”。我们从历史的长河中弃武言文,从人类的精神活动开始。

蛮荒时代,人生活在自然天地之间,由自然崇拜进而发展到泛神崇拜,以为自然现象天地日月、风雨雷电、山川草木无不为神。泰山横空出世,拔地通天,雄镇东方,自然被视为神。有神就有祭祀和礼仪。所以《史记·封禅书》引《管子》说从无怀氏、伏羲氏到周成王,有七十二家封禅祭祀于泰山。其实,“七十二”可能是虚数,是说来泰山朝拜的首领之多。

那么,山川祭祀和政治的关系是如何衔接在一起的?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

诚然,《尚书》有古今文之别,这段文字即使是今文,它记述的事实也只是大体符合实际情况。古代部落首领巡守各地是必然的,只有如此,才能维持和扩大影响范围,向着更紧密、更团结的政治团体前进。我们关注的是“巡守”“柴”“望”“肆觐东后”等活动。巡守,一作巡狩。其实巡守就是今天的视察。守、狩之争,可以存而不论。“柴”就焚柴举火,吸引人们聚集。“肆觐东后”就是检视东夷各族,或称东方诸侯。通过到泰山活动,将生活祭祀政治化,让人们在社会一致性上联合起来,组成权力共同体。

此后,夏禹、商汤、周成王皆如此这般,上泰山祭天地、告成功。这是历史的延续,形成了帝王的泰山情结。距泰山咫尺之遥的齐桓公要上泰山,不仅近情理而且方便:

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

齐桓公说北到东北,西到流沙,南到江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和夏禹、商汤、周成王功劳一样,为什么他们能上泰山称王天下,我不能上泰山称王天下,而只能做春秋五霸呢?管子以为,齐桓公武力霸道有余,而文治不足,也就是说“软实力”稍差。“文武之道”不兼备,所以不够最佳帝王的标准。我想说的是,齐桓公有正史记载,是第一位形成了泰山情结的人。

有正史和文物为证,真正实现了泰山情结,上泰山封天禅地告成功的人是秦皇汉武。

秦始皇、汉武帝既有登泰山告成功的历史情结的积淀,又有一统天下后东方方术之士的种种文化和世俗行为的风潮影响。秦始皇登泰山,在山东沿海巡行,有刻石为记。汉武帝八次到泰山,也到山东沿海巡行,并举行多样的祭祀活动。他们的这些祭祀是把民俗、神崇拜政治化,例如: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

这是秦始皇《泰山刻石辞》的抄摘。在这篇刻石辞中,方术之士的言论,未曾涉及。神仙、长生之类的祈求,一字不提。可见登泰山之求政治权力是何等强烈!在秦始皇的心中,泰山是政治家的梦乡,上了泰山,便长治久安,王权永固。

汉武帝刘彻,史称雄才大略,八次到泰山。人们咸以为,汉武帝受巫蛊之祸的影响,求长生、求仙人,才到泰山和山东沿海活动。其实不完全对。司马迁和刘彻有说不清的情结,写刘彻求仙拜神过多过滥,其实他北却匈奴、西通西域、南安百越、内平藩镇、罢黜百家、集中权力,确乎雄才大略。就封禅泰山而言,他振兵择旅,勒兵18万出长城,登单于台,威震匈奴,此可谓“武”。封禅之后,宣布“所巡行至,博、奉高、蛇丘、历城、梁父”的民田赋免除,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赏“帛”,每人二匹。此可谓“文”,就是德政。他的泰山情结比秦始皇更细致周全。刘彻不仅雄才大略,而且文才武略,所以后人称汉族、汉语、汉文、汉历,以汉指中国,不是偶然的。

汉武帝之后,将帝王泰山情结发扬光大的是有唐一代的李世民、李治、武则天和李隆基。

李世民与秦皇汉武相比,功业相当,性格特别善于纳谏。玄武门之变,杀李建成、李元吉,自掌天下。建成和元吉的军事实力成为李世民心头大患。他决定启用李建成的谋士魏征,而且能控制私见,听从劝谏,迅速出现了“贞观之治”(参见《贞观政要》,不赘)。大约从贞观五年开始,李世民被人蛊惑,提议封禅泰山,但被魏征劝阻。直到贞观二十年,李世民的提议被正式启动,又因北方军事“报警”而停。李世民终其一生,上泰山封禅祭祀告成功的愿望也未实现,成为憾事。

值得大书其事的是高宗李治的泰山封禅。李治靠舅父之助即皇帝位,承先人之绪而成“永徽之治”,本人的才气魄力可称赞者不多。然而他的封禅却惊世骇俗,成为千古佳话。

武则天十四岁入宫,成为李世民的才人,李世民去世后,又摇身一变,成为李治的妃子。她长在深宫,智慧不浅,一心想当皇帝,终于成了皇帝,将李唐政变为武周。她当皇帝宣布十二条政策,最后两条是:一为官员提工资,二为长年未提拔的官员晋升。将李唐王朝的政局攫为己有,少数人的反抗无济于事。

她的《请亲祭地袛表》,收在《全唐文》中。文字工整,对偶准确。上泰山一祭天,二祭地,她要求去祭地。她说中国社会中有件怪事,乾坤定位,男女有别。然而上泰山,祭天由男性参与,而祭地,特别祭地仪式中祭母亲(女性)由男性大臣参与,这是“内职”之事,是否有乖礼仪?其次武则天成为李治的妻子之后,还没有尽过“晨昏定省”的孝道,她要补上这个礼仪规定,“冀申如在之敬,式展虔拜之仪”,武则天打动了李治的命脉。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没有当皇帝的女人上泰山参与封禅大典的壮举终于展现。

高宗李治的情结不必说,武则天的泰山情结更是在皇权皇位。无需赘言,武则天是一位有智慧、能周到利用一切社会因素而达到自己目的的人,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令人惊异的是,武则天的成功带给了李隆基历史机遇。武则天的成功,当时许多历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并不认可,《古文观止》中的《讨武曌檄》便是一例。我们想说的是,结束武则天统治的李隆基,且不说他结束韦后的乱政,也不说他扫除太平公主的力量,单单就团结、使用一批人才和开元盛世的成功,就足以令人赞叹。和所有名帝王一样,李隆基也有上泰山封天禅地、告成功的情结。他的宏文《纪泰山铭》矗立泰山,历历在目,毋庸细述。只想摘出八个字:“道在观政,名非从欲”,以供赏鉴。

古往今来,特别是帝王们的泰山情结,都是显号顗名,但李隆基特别强调“政”,即历史功业。而告诫慎重于虚名。推而广之,世人诚能“道在观政”,真是警世名言。

至此,上泰山封禅祭祀天地告成功,已经将神灵、政治、人生哲理合为一体。李隆基的封禅可称总结。

李隆基以后的帝王泰山情结只是历史的延续。

宋代赵匡胤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到杯酒释兵权,以至于烛光斧影,千古之谜,和弟弟赵匡义之间有说不清的阳谋和阴谋。赵匡义和赵恒父子又从兄弟权转为父子权。赵恒恇怯,澶渊之盟后上泰山,想借泰山神威,以影响金人,封禅成为他一种阴暗的心结。他的泰山德星岩刻辞不为后人看重,屡经塗刻,反映别样的历史情绪。

朱元璋出身贫苦,当过和尚,深知神人之别,停止封禅。将泰山由显号顗名的历史平台,变为神的殿堂。终明一代遣派的皇家泰山特使朝山敬香的,不胜枚举。东岳大帝、碧霞元君誉满天下。

值得叙述的是清代,李自成包围北京,崇祯在煤山吊死,清人乘机入关,横扫千军,建立大清朝。但是清王朝发现,自身队伍“武人”过多,文人不足。游牧和农耕有差异,中原几千年文化接受起来要有过程。从顺治到乾隆,力求缓和这个矛盾,缩短这个过程,但事与愿违的事也常见,例如文字狱。但是他们利用泰山这个平台,是有坚定不移的情结。

明代的泰山,已经普及为大众活动平台。人类的一切愿景、希求,在泰山都能找到痕迹。清王朝乘着这个潮流,多次上泰山,康熙六次,乾隆十一次。康熙有《泰山龙脉论》,说泰山和长白山山脉一体,言外之意,清人是中原文化的组成部分。他不仅在泰山修牌坊修庙宇,而且家族的私下活动,都在泰山举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清稗类鈔》说乾隆在泰安考“恩科”,题目不从四书五经中选,出了一个“东方三大”。只有江苏一位考生知道渤海、孔林、泰山。将清人的发迹地与泰山、孔子连接在一起,乾隆与乃祖康熙《泰山龙脉论》如出一辙,亏他想得到。他们的泰山情结,何其发人深省!

从《史记·封禅书》“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开始,叙述帝王们的泰山情结.对无怀、伏羲……我们不得其详。秦皇、汉武而下,有史书可查,有碑记石刻为据,我们得知“情结”。各有特色,但其共同点就私而言,祭天地,告成功,显号顗名;就公而言,求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总而言之,在历史的变迁中,情结的正能量是努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这个帝王情结,值得世人景仰。

(来源:文化大观 作者:汤贵仁)

文娱

泰山五说

2021-6-5 0:26:54

文娱

连接过去现在未来 浙江青田加速发展文博创意...

2021-6-7 14:06:34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