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古岩画

半月谈记者 郭刚/程楠/杨雅婷

在世界范围内,岩画保护始终面临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两大难题。近年来,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出台办法、多方筹资,采取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办法,全力保护已发现的古岩画等历史文化遗迹,努力留住岩画这种穿越千年的“语言”。

文博人员在测量登记吴家川岩画 郭刚 摄

岩石上的“游牧生活百科”

在位于靖远黄河之滨的“大兵道古道遗址”,红色山体上散落着不同时期的古岩画,反映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历史场景和民风民俗。

岩画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出现,是古代人类利用石器、金属器或者矿物质颜料在岩石上制作的图案作品,被称为“人类童年的语言”。

地处黄河上游的靖远历史悠久,是甘肃的文物与文化大县。在新石器时代,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黄河在靖远穿城而过,这里有不少早期人类活动的遗迹。”靖远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文物股股长曾祥祥说。截至目前,在靖远县黄河之滨的山谷、山沟之间已陆续发现9处古代岩画遗迹。

“岩画距今大约有1万年历史,主要以生活捕猎场景为主。”曾祥祥说,这些岩画遗迹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为了解和研究古代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画面资料。

消逝中的风景,百分百的历史

在人迹罕至的靖远三岔沟大约10处较大山体块面上,有百余个古岩画遗迹需要重新编号、登记备案。“大角羊、鹿……这块上面一共有24幅岩画。”靖远县博物馆馆长张启芮和她的团队成员正在测量古岩画群。

从事文物研究与保护工作25年的张启芮告诉半月谈记者:“这是我们目前发现的图案最为密集的一个岩画群。狩猎、放牧等古代日常生活场景,在这里都能找到蛛丝马迹。”由于古岩画多散落于黄河两岸的山沟谷底,跋山涉水寻找摸底、巡查保护就成了张启芮和同事们的“家常便饭”。

73岁的靖远地方史地研究者魏其儒也长年奔波于当地多个岩画点之间,用手中的相机拍下这些珍贵而又日渐消逝的“风景”。 “我觉得有责任把岩画拍下来并传承下去。”魏其儒说。

近年来,靖远县出台方案、多方筹资,争取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设置围栏、标志、界桩,安排人员定期巡查,利用拓片技术影印岩画等多种方法,保护已发现的古岩画,供学者研究。

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

在靖远,由于岩画多刻在以细粒结构为主的红色砂岩山体上,风蚀、沙化等自然侵蚀现象非常严重。与此同时,人为破坏因素也在加剧。

在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内的靖远县吴家川岩画遗迹,部分岩画表面被游人刻上了“XX到此一游”等字迹,还有的岩画被刻上了现代诗歌等内容。半月谈记者发现,在黄河两岸发现的小型单体古岩画,因体积小易搬动,已被人撬走或搬走。

多年来,在黄河上游多地发现的古岩画,为研究我国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生产方式、民俗变迁等人文内容,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然而,不少古岩画“裸奔”多年,饱受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加之相关机构、人员、经费及设备等保障手段欠缺,古岩画保护依然在路上。

“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张启芮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大对黄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通过设置电子围栏、5G保护站等高科技手段,持续跟踪保护古岩画遗迹,延长其生命期。”

“岩画文物目前已统一纳入到市县两级文物安全责任体系,定期开展安全巡查。”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仇健说,目前甘肃省文物局已安排文物保护经费,委托敦煌研究院着手开展全省岩画病害调查,编制保护方案,实施必要的抢险保护。

文娱

国宝回家!海口迎来从欧洲回归的两尊佛首文物

2021-5-28 2:26:56

文娱

西侯度遗址距今243万年 或蕴藏人类起源秘密

2021-5-28 2:26:58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