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鲁文化汇聚之地看齐鲁文化基因的高校传…

唐洲雁,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首席专家,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编者按:

“尊贤尚功、奋发有为”既是齐鲁文化主体精神的体现,亦是山东师范大学的校园精神。山东师范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就把齐鲁文化研究作为学校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具有几十年深厚的学术积累。在新时代,如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的融合发展?高校如何对齐鲁文化古为今用,推动其在齐鲁大地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传承与发展?为此,本刊采访了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唐洲雁。

文化大观:您来山东工作这几年,对齐鲁文化有怎样的认识?您如何看待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齐鲁文化与其他文化,比如您家乡的徽州文化、淮河文化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

唐洲雁:大多数人,不管有没有来过山东,都会对齐鲁文化有一些基本认识,比如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孟子都是山东人;战国时期,齐国的临淄有崇尚自由辩论的稷下学派,其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一直为后人称道。2012年,我从北京交流到山东工作以后,对齐鲁文化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我认为,齐鲁文化不是简单的齐文化和鲁文化组合,而是齐文化与鲁文化经过长时间碰撞与交流之后的完美融合,即崇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儒家文化与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齐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上逐渐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山东人受齐鲁文化影响很深,我接触的每一个山东人身上,都或多或少能看到齐鲁文化的影响。

中华文明是由形态各异的地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交流、碰撞、融合而逐渐形成的,是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凝聚与积淀。我个人认为,在中华文明的各种地域文化中,齐鲁文化的地位最为重要。钱穆先生说过:“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性之结晶,是中国民族文化之主脉。”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齐鲁文化也从地域文化转变为主流文化,正如傅斯年《夷夏东西说》所说:“自春秋至王莽时,最上层的文化只有一个重心,这个重心便是齐鲁。”作为齐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齐文化,其上承东夷文化,吸收融汇商、周文化,在春秋时期经过桓公霸业,促进了夷、夏文化和各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齐文化开始走出齐鲁地域,进而影响到中原地区。在这一过程中,齐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同时又有一定的共性。齐鲁文化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地域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联系,并相互影响,融合发展。以徽州文化为例,徽州自南宋以来就被称为“程朱阙里”“东南邹鲁”。学界认为,儒家自孔子以后的道统是孔子—子思—孟子—周敦颐—二程—朱熹,可以看出,祖籍徽州的二程、朱熹都受到孔、孟思想的影响。由于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徽州文化的各个层面都表现出浓重的儒风,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徽商。此外,徽州文化讲求落叶归根、安土重迁,这在齐鲁文化中也普遍存在;徽州文化还重视宗族伦理,这也是齐鲁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共性。

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四个文化圈组成,淮河文化也是安徽文化中比较典型的区域文化。淮河流域是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同时也是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多种地域文化曾经在这里交汇融合,有力地推动了淮河文化的发展。这种文化的交流融合也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特征。

文化大观:济南是齐文化、鲁文化汇聚之地,您认为山东师范大学的人文底蕴与齐鲁文化的熏陶有什么关系?怎么看待今天高校人文素养、人文情怀的塑造?

唐洲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山东师范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离不开齐鲁文化的熏陶与滋养。山东师范大学位于济南千佛山下、长清湖畔,这里是齐、鲁两国交界之地,齐文化和鲁文化在这里形成汇聚之势。天然的地理优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使山东师范大学充满了浓重的人文气息,千佛山校区的古雅幽静与长清湖校区的开阔壮观,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名学子在这里读书和学习。山东师范大学人文学科的教师对齐鲁文化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如著名的齐鲁文化研究专家王志民、江林昌等,他们撰写了许多关于齐鲁文化的论著,并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很早就把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特别是齐鲁文化课程纳入教学体系中,如由齐鲁文化研究院部分教师组织开设的《国学精粹八讲》《论语解读》等,吸引了一大批学子研读传统文化经典。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国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高校是文化高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首先从高校开始。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传统美德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具体组织形式上,除了基本的课程设置以外,还可以通过学生社团、演讲诵读、名师讲座等,把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人文情怀落实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人文素养、人文情怀的塑造,不能仅限于人文学科的学生,应该对所有的高校学生都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化大观:山师的人文学科在“齐、鲁文化融合”研究方面有什么特色?在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的研究和发展方面有哪些规划和设想?

唐洲雁:山东师范大学非常重视齐鲁文化研究和发掘,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学校就把齐鲁文化作为重点研究领域之一,著名学者安作璋、严薇青、田仲济等先生发表过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到20世纪90年代,山东师范大学的齐鲁文化研究开始呈现出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局面。

山东师范大学的齐鲁文化研究经历了“齐、鲁文化融合研究”的发展历程。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教师在齐鲁文化与文学作品关系的研究上成果突出,历史文化学院则在山东地方史研究上做出了很大贡献。齐鲁文化研究院是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的需要,整合全校文、史、哲相关学术力量组建的研究机构,2001年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3年又成为齐鲁文化传承与山东文化强省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齐鲁文化研究院紧跟学术前沿,关注现实需求,注重文献资料整理与理论创新相结合,提倡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齐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服务山东文化强省建设需要,服务国家文化战略需求,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创新发展,始终是我们的根本研究方向。基于此,山东师范大学将继续立足齐鲁文化,加大对齐鲁文化研究院和学校其他人文学科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齐鲁文化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学校将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院为平台,引进一批学术造诣深厚、研究水平领先的学术大家和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者,共同围绕“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这一主题开展学术研究,推出一系列重大项目、重大成果,培育一批齐鲁文化研究的名家大家,提升齐鲁文化研究的层次和水平,将齐鲁文化研究院建设成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高地。同时,推动齐鲁文化研究与现实需要相结合,为山东文化强省建设和国家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大观:稷下学宫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所高等学府”,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如何看待当今大学的发展与使命?

唐洲雁: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诸子百家思想在此交融汇通,有力地促进了齐文化的成熟和多元文化的发展。稷下学宫既是一个学术机构,也是一个政治顾问团体,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属性,因此,它所培养的人才既具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又能学以致用,投身实践。稷下学宫的教学和管理理念,仍然可以为今天的大学建设与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大学的使命主要就是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这两点在稷下学宫都有比较深刻的体现。稷下学宫培养人才注重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今天大学的主要任务也应当是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不仅要传道授业,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勇于担当的精神和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善辩而好议,注重思考和思辨,在学术交流和思想争鸣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产生了许多新理论、新思想,这对当今大学的学术研究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有很多就是闭门造车,为了发表论文而从事研究,研究成果缺乏创新性和创造性,所以难以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特别是文科的学术研究,尤其应该注重理论的纵深思考,注重与现实相结合,破除名利观,真正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文化大观:教育是山东师范大学的优势学科,稷下学宫是先秦时期中国教育、科研的重镇,这对学校的教育有何启发?

唐洲雁:山东师范大学一直坚守师范教育特色,已经建立起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教育类型齐全的教育体系,形成从培养教育学学士、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研究一体化的教育理论人才培养体系,是全省同时拥有这两个培养体系的唯一高校。稷下学宫全盛时有数千人,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这对山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和教育学发展具有重要启发。

首先是关注现实,学以致用。稷下学宫的学术讨论“言必中务,不苟为辩”,学术讨论的目的是解决当世之务,不尚空谈。稷下学宫的“期会”更是能够让学生直接参与学术交流和论辩,论辩的内容又以社会现实问题为主。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学以致用。山东师范大学非常重视思想教育和教学实践,在办学中坚持彰显教师教育特色,努力培养能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一流教育人才。

其次是尊师重教,汇聚人才。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汇聚四方英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稷下学宫开放办学,给予学者优厚待遇,吸引了众多学者来此讲学。这就启示我们,要特别重视高层次人才,广泛汇聚人才,积极用好人才,以人才推动学校的高水平发展。

第三是学术自由与学规制度相结合。据郭沫若考证,《管子·弟子职》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稷下学宫虽然崇尚学术自由,但也有严格的教学纪律和规章制度,大到品德修养,小到仪容、饮食,都做了详细规定。我们强调学术自由与学规制度相结合,并不是要限制学术自由,而是要为这种自由创造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文化大观:山东师范大学作为师范类的高校,如何培养教师队伍?如何开展好齐鲁文化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

唐洲雁:山东师范大学作为师范类院校,以培养优秀的人民教师为重要职责。建校70年来,学校培养了40多万名合格人才,其中包括一大批爱岗敬业的优秀人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山东师范大学从山东教育实际出发,秉承悠久的人文传统,发挥基础性、师范性和综合性的学科优势,强化教育学科研究,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使学校的师资培训工作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

作为儒学的发源地,山东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历来重视儒家经典的讲习与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作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师范院校,在今后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山东师范大学将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合理安排传统文化课程的时间、内容和方式;对于传统文化教材要严格把关,从源头上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学校将在教师的培训上狠下功夫,让真正热爱和研究传统文化的教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对于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师来说,关键是要把传统文化课程讲好,把传统文化课程真正讲到学生心里,逐渐建立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此外,还要努力把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课程中,为大学生的道德培养、人格塑造提供不竭的文化源泉。

文化大观:请您谈谈齐鲁文化的时代价值。您认为齐鲁文化的传承发展,对于山东“走在前列、全面开创”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哪些价值意义?

唐洲雁:齐鲁文化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齐鲁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建设提供丰厚的滋养。第二,大力开展齐鲁文化研究,推动齐鲁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够为打造齐鲁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第三,齐鲁文化中的儒、道、墨、法等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贡献齐鲁智慧、齐鲁经验。齐鲁文化中以人为本、奋发图强、开拓创新、开放包容的精神,对于国家和民族应对时代挑战和把握发展机遇都有积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时代山东工作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这为山东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也为山东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为此,进一步做好齐鲁文化的传承创新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立足山东实际,传承和发展齐鲁文化,汲取齐鲁文化丰富的资源,能够为促进山东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有助于加快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殷切期望。另一方面,传承和发展齐鲁文化,是山东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山东省正在抢抓机遇,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只有不断挖掘、开发齐鲁文化的优秀资源,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经济、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来源:文化大观)

文娱

聚焦新石器时代 国家文物局通报4项重要考古成...

2020-12-30 15:35:50

文娱

当现实照进未来 网络文学大转向

2021-1-11 8:00:00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