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带合一:大江文明新气象

半月谈记者 皮曙初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要保护弘扬长江文化。

民族复兴,不只是经济的繁荣,更是文化的繁盛、文明的复兴,是古老中华文明的再辉煌。长江,是中华文明5000年的实证,也是中华文明绵亘不绝的滋养。今天,它将以全新的文明姿态,成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不竭动力,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新引擎。

船舶在湖北省武汉市阳逻港区水域行驶 肖艺九/摄

长江文明3次高光时刻

940年前的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一,因乌台诗案遭贬的苏轼,经过整整一个月的跋涉,抵达长江中游“僻陋多雨,气象昏昏”的小镇黄州。初来乍到,苏轼眼中的黄州:“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然而,在4年2个月的谪居生活中,苏轼纵情于浩瀚江波与蓑笠民生之间,达到了一生文学艺术创作的巅峰,完成了包括《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在内的重要作品。黄州也因为苏东坡而声名远播。

唐宋之时,贬官文化成为长江流域一种特别的文化现象。自古以来,犯官遭贬,常被流放到“远恶之州”。唐宋时期,流贬到长江流域的官员尤多。柳宗元谪永州、刘禹锡到朗州、韩愈在袁州、白居易贬江州、杜牧居黄州……苏轼之前,北宋王禹偁也被贬黄州,并且得了“王黄州”的别号。

他们往往一方面在山水田园之间激情创作,抒写“离骚”情怀,一方面在这些边荒之地播撒文明的种子,为经济文化重心南移长江流域增添薪火。

历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北方,唐宋之际,正是重心南移的时候。到南宋,长江流域农工商业、文学艺术、哲学思潮、科学技术等诸方面都蓬勃发展,出现苏州、杭州这样的“南方大都会”。

过去,人们以为“重心南移”之前,长江流域一直都是荒蛮粗野、发展不足,文明的曙光似乎迟迟没有投射到这片河湖纵横、沼泽密布的土地上来。但是,考古发现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位于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国家文明形态,有300万平方米的城址、精美而独特的玉器以及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是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的实证。

长江流域还是稻作农业的发源地,其水稻栽培历史可以追溯至万余年前。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后,以良渚、石家河、三星堆等为代表的遗址群里,不仅有较高的稻作农业技术,玉器、陶器制作技艺,而且表现出早期国家文明形态的特征。

在那个史前文明犹如“满天星斗”广泛分布于华夏大地的文明曙光期,长江文明恰似一条璀璨银河,格外亮眼,与黄河流域共同构成中华文明早期阶段的多彩场景。

春秋战国时期,长江文明迎来又一个高光时刻。长江中下游出土的东周青铜器、木漆器、丝织品等,无论从工艺技术还是艺术造诣上看,都达到了“领跑”水平。曾侯乙编钟的技艺更是堪称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和青铜冶铸技术的巅峰。

此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也各树一帜。它们既受到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影响,又保留着自己的个性,当是与各自的原始文化一脉相承。

秦汉以后,由于北方政治中心的巩固,以黄河流域特别是中原地区为重心的格局凸显。而以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唐代“安史之乱”后的南逃以及宋室“靖康南渡”为代表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徙,促使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重心逐渐南移。

长江流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文明基础,加速了自身在“重心南移”进程中的地位巩固。长江文明进入繁盛时期,自南宋至明清,“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经济上成为国家“仰给”,文化和思想也处于全国高位。

5000年文明一脉相承,长江文明以辉煌灿烂的历史与黄河文明交融汇合,从多元走向一体,凝聚成中华文明“超稳结构”的共同体。

“三带合一”的文明内核:

开放包容的经济带、激情创造的文化带、天人合一的生态带

苏轼在长江边完成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转变。林语堂说:“黄州也许是湫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便强而有力……”

大江奔涌,流淌的是气象万千的风景,更是豪迈奔放的创造激情。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长江始终如母亲一样,源源不断提供滋养,不仅是物质滋养,而且是文化滋养、生态滋养。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条横卧神州大地、跨越东中西部的银色巨龙时,我们应该看到,它不仅是关系国家发展命脉的“经济带”,更是关系民族最深沉最持久力量的“文化带”,关系几亿民生福祉的“生态带”,是一条关系民族复兴大业的“文明带”。

大江大河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丰沛的水量、肥沃的土地,更是沟通融合的大通道。长江“黄金水道”自古便是经济大动脉,历朝历代承担着粮食、丝绸、食盐、茶叶、瓷器等商品东传西递、南承北送的使命,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扩大人文交流、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别是隋朝大运河开通以后,长江航线四通八达,干支流水运船只络绎不绝,形成了横穿东西、纵贯南北联通整个国土的水运系统。

这也是一条开放包容的“经济带”。长江连接起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构成中国历史上原始的开放格局。长江流域产量丰富的丝绸、瓷器、茶叶源源不断地输往东亚、南亚及西亚地区,甚至到达非洲、欧洲地区。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

宋元以后,长江航运变得日益繁忙,古代航海事业也长足进步。15世纪时,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明代郑和率领的船队七下西洋,28年间航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长江古称“大江”,不仅因为江面宽阔,更在于它浩浩荡荡、气象雄伟,无时无刻不显露出大气魄、大手笔。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正是这种大开大合的宏阔气象,滋养了长江流域古往今来绚烂多彩、浪漫豪放的文化个性,使之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带”。

今天,历代诗人、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们留下的绚丽篇章和历史遗迹遍及长江上下游、左右岸,成为各地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和人们文化生活中重要的精神财富。它们散可作满天繁星,聚可为长江文化的璀璨星河。

它们也是在长江这个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环境生态中发展起来,满足世世代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了整个国家特有的文化品格和价值追求。

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离不开生态禀赋的支撑。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长江经济带”“长江文化带”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在丰富多彩的“长江生态带”这个自然根基上发展起来,方能呈现勃勃生机。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们与水相生,也与水相争,与特有的自然生态相伴,同时也在不断调适自身与自然的最佳共生状态,形成了独有的自然理念与生态智慧。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被许多学者奉为“东方的生态智慧”。正是在这样的自然理念和生态智慧的指引下,中国人创造了大禹治水这样的历史神话,也创造出像都江堰这样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

重庆奉节县长江三峡的瞿塘峡一带景色 王全超/摄

长江文明现代化:

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在南京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党中央持续推动、深入推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这是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坐标下,赋予中华民族母亲河新使命的重大决策,也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赋予这条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文明带新活力的重要战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历史的脉络给今天的发展提供丰富、生动而宝贵的经验。

“水牵云转,万里贸迁”,长江上中下游之间融会贯通、连为一体,成为中华文明重要支撑。

而今天,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应该成为发展现代化国家的样本和引擎,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

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中,中国人民得出结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走向现代长江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长江,最根本的是要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新路,让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战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长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辉煌篇章,是5000年文明的历史见证、历史记录和历史创造。

走向现代长江文明,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让人民寻得见、感受得到万里长江的千年文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就长江文化的新辉煌,推动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焕发时代风采。

长江是流通的动脉,也是开放的纽带。历史上,长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今天,长江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

走向现代长江文明,要当好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一方面,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推进长江流域智慧化、现代化治理体系,实现上中下游协同联动,畅通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着力构建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相融合,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

站在历史的节点,长江又肩负起新的伟大使命,满载几亿人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文娱

青藏高原的崛起与泰山文化地位的关系

2020-12-10 12:35:46

文娱

青州挫琴:千年弦音无绝声

2020-12-10 12:35:49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