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文博会背后:设计+电商让非遗从深山走向…

“100斤竹只能搓出4两竹纤维,合成的青神竹编再与皮加工,做成的这件手提包标价6300多元,其中2000多元会给到四川青神县的非遗传承人。”进入“云上文博会”11号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下简称“非遗馆”),琳琅满目的展品同样也是商品,一键下单,你就能为贫困地区脱贫贡献一份力量。

11月18日,记者来到非遗馆的其中一家“深圳非遗生活馆”线下实体店,展馆负责人、深圳非遗生活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魏素莹介绍,观众在线上看到的VR展馆全景还原了线下展厅。在“米兰时装周”“巴黎国际展”等区域,展示了登上过国际舞台的非遗箱包等,“通过载体和技术创新,目前我们已对80多项国家级非遗进行了转化,并且在国际上大受欢迎。”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非遗馆设立了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展示展销专区,重点展示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转化利用成果,突出非遗技艺的活态呈现和传承,助力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从“布上绣”到“皮上绣”

设计让“非遗”更时尚

将“龙凤呈祥”的中国传统元素以剪纸形式呈现在皮包上,会碰撞出什么火花?“深圳非遗生活馆”云上展厅的这件作品叫做“百鸟朝凤”,陕西国家级非遗剪纸技艺让普通箱包成为文化传播载体,让从前只适合节庆婚礼场合的元素受到当代年轻人喜爱。

水族马尾绣、苗绣、宋锦、雕漆、蜡染……80多项非遗技艺在现代物品上焕发新彩,设计的赋能功不可没。魏素莹拿出一块绣有红色花纹的蓝布解释道:“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王府刺绣技艺,以前传承人只会绣在布上。”2016年起,“深圳非遗生活”设计团队就开始尝试对这个技艺进行转化。

“最难点是从在布上绣到皮上绣的技术转化,其次是必须要对手艺人进行标准化培训,而且在美感跟设计上也要帮他们做提升”,魏素莹说,经过半年时间的磨合培训,深圳的原创设计能够与王府刺绣很好地结合,“皮质提升了产品的价值,也能做更多的时尚用品,去年我们就带领他们走向法国订购会包括米兰时装周进行发布。”

4000多公里外的科尔沁右翼中旗,针进线出,穿花纳锦,艳丽的红牡丹在灰蓝色绣布上跃然成形。“客户订单催得紧,我在抓紧绣呢!”54岁的牧民刘孟兰说,蒙古族刺绣很受市场欢迎,靠着闲暇时间做些刺绣活,1年能赚1万多元。

像这样藏在“深山”里的非遗还有很多。“自2015年起,我们与贵州的蜡染、扎染、枫香染等已经带动了相关项目传承者或绣娘、技师约1000人就地就业,直接和间接产生了超3000万元的产值。”魏素莹说,源源不断的订单将绣娘们留在家里,也让留守的儿童不再留守。

传统元素照亮“云上文博”

电商助力“非遗”走出大山

广东的醒狮、下沙大盆菜宴;河北的定瓷传统烧制技艺、木板大鼓;陕西的陕北民歌、西秦刺绣……仔细寻觅,你能在“云上文博会”领略到全国各地非遗的风采。其中,青海省将非遗作为亮点重点进行展示。

热贡艺术、土族盘绣、和日石刻、湟中堆绣、河湟刺绣……进入青海省展区,众多非遗展品映入眼帘,其中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青秀”。青海省展区相关负责人马云蔚介绍:“我们举办‘青绣’上快手培训,开展的‘青绣—淘宝直播’活动累计销售额达740万元。8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吸纳7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培训就业,并带动周边群众通过掌握非遗技艺增收致富。”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一条“农创新模式让黔货出山”的特色脱贫路,也走出了成效。进入1号馆“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及重点央企展区”,华侨城集团的文化扶贫展板上,展示了电商助力非遗走出去的案例。

照片里,苗绣非遗传承人万妹度正在展示贵州三穗寨头村苗绣一绝——挑花刺绣。在帮扶建立“寨头苗绣”刺绣加工和培训基地,推动“寨头村苗兴绣花厂”投产运营之后,而今年4月,华侨城集团又引进广州君子优品电子商贸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万妹度非遗苗绣文创品牌,帮助三穗苗绣走向更多城市并远销海外。 “有了外面的订单,一个月下来,记件收费的工作模式下可获得1000多元的收入,少的也有500元左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万妹度告诉记者。(郭悦)

文娱

“云端”共享全球文化盛宴

2020-11-20 14:05:35

文娱

新疆天山北麓发现古代公共浴场遗址

2020-11-20 14:05:41

搜索